中美没有谈拢,特朗普心腹刚回国不到24小时,中方实施重磅新规!
戴恩斯此次访华,肩负着特朗普政府的“三重使命”:缓解美国农业州的关税压力、试探中美元首会晤的可能性、推动芬太尼议题与贸易战挂钩。然而,美方“先解决芬太尼再谈关税”的预设条件,本质是将国内治理问题转嫁中国,延续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这种政策的矛盾性早已显现,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却导致自身通胀上升、工业产出下滑、农业出口损失惨重,戴恩斯访华前,蒙大拿州的农民就曾公开喊话:“关税战让美国农业成为牺牲品。”流星锤绕回来砸到了自己。
中方公布的《反外国制裁法实施规定》,将反制措施细化为四大维度:财产冻结、交易禁令、入境限制和连带反制。该法并非单纯防御,而是主动塑造博弈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指出,此举既是对国际法的捍卫,也为高水平开放提供了法律盾牌。事实上,新规实施当日,中国就对参与对台军售的雷神技术公司高管实施制裁,冻结其在华资产并禁止入境,展现法律威慑的“即时性”,没有适应期、没有缓冲期、没有准备期,立即生效。
新规实施后,国际社会反应呈现分化。美国企业界警告称,反制措施可能使美企在华损失超千亿美元;欧洲盟友呼吁避免“新冷战”,但不愿选边站队;发展中国家对华出口增长显著,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改革。说明中国这招是合法、合规、合理、得人心的,对美国更是管用的。
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超越“零和思维”。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矛盾,本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而中国的新规,则是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的主动作为,是反击,也是进攻,从此以后在中国这里没有“逆来顺受”或者“被迫接受”,美国需要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正如中方所言:“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