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叫停全部对外援助的那一刻,俄乌冲突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尤其是乌克兰一方,在失去了如此强力的援助之后,一股悲观的情绪正在基辅当局的上下蔓延,越来越多的负面消息也从前线传来。
俄军正在逐渐适应战争
相比之下,一开始出了大丑的俄罗斯,却越来越显得得心应手,特别是前几年在外交领域上的频繁动作,开始逐渐转变成为实打实的武器弹药,极大地助力了俄罗斯在前线的军事行动,战线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当中。
而面对越来越恶劣的前线局势,乌克兰方面却发现了更加可怕的一个新现实,那就是朝鲜军队对于这场战争的介入还在不断加深,并且似乎想将乌克兰战场,作为本国军队适应现代化战争的练兵场。
01.俄罗斯拿到新的毁灭级武器?
根据多家媒体的消息称,乌克兰国防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前线局势愈发不明朗的当下,俄军的大批武器援助正在赶来。其中包括120门口径高达170毫米的“谷山”M1978/89重型榴弹炮,以及120门240毫米重型火箭炮。
“谷山大炮”
并且,这还是一个极其保守的数字,在2025年春季攻势当中,这个数字还将翻上一倍,也就是说,俄军将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到多达480门重炮。
此外,朝军也填上了俄军极度缺乏的远程打击武器缺口,提供了148套KN23型短程战术导弹系统,并在2025年年内再额外提供150套同类型系统。
尽管从信息化水平上来说,朝军的这些武器装备谈不上有多先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俄军自身的作战体系本身,也是极其庞杂的“信息化”。一大堆诸如D30、“郁金香”这样的“老炮”早已在前线使用许久,换成这些口径更大的重炮,也并不存在多大困难。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谷山”大炮自身的设计目标,就是在战时情况下部署在朝韩边境,向首尔发射炮弹,这就使得“谷山”的射程极长。
西方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谷山”在发射火箭增程弹之时,能轰击60公里之外的目标。
俄军的“郁金香”240毫米迫击炮
若是套用在乌克兰战场上,那么就已经完全超出了乌军现有的反炮兵体系的覆盖范围,乌军如果要进行反制,只能动用昂贵且数量稀少的ATACMS陆军战术导弹,来打这些“古董重炮”,这完全是一桩“赔本买卖”。
02.朝军参战是主动请战?
另一方面,对于朝军士兵出现在俄乌战场上的缘由,美国方面也拿到了最新的情报。一开始,包括美国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朝军之所以派兵,是由于俄军在前线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故而请求朝鲜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也就是说,所有人都认为朝军是应俄军之邀请参战的。
朝鲜士兵的战斗力一直是一个谜团
但如今随着这更多信息的披露,现实却完全相反。有美国媒体爆料称,按照白宫官员的说辞,在俄乌冲突当中朝军属于“主动请战”,而俄罗斯方面很快接受了朝军的请求。
同时,对于这一万多在俄乌前线的士兵,美国方面认为他们都属于特种部队的范畴,是精锐当中的精锐。虽然在磨合程度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库尔斯克战线,这些生面孔的士兵已经展现出了他们的价值,所以在出现伤亡之后,朝军在接受救治时的优先级,也要大于俄罗斯军队自己的士兵。
另一方面,从战场局势上看,目前流出的关于朝军的影像资料显示,他们的战术战法依旧停留在冷战时代。即便是有着无人机这种新时代的威胁,朝军士兵依旧敢于采用大班组步兵冲击的战法,来强攻乌军阵地,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这也在间接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双方技术水平如何,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之上,决定走向的依旧是“人”。
朝军阅兵展示的OICW
而对于朝军自身来说,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认为,朝军由于其规模庞大,担负着防御韩军与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的重任,并且军费开支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于维护和研发核武器,所以在新装备的汰换上和训练上严重不足,这一点从部分朝军士兵生疏的战术动作上也可见一斑。
但俄乌战场为朝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练兵平台,虽然在信息化程度上远远要低于半岛地区的潜在冲突,但这种实战化的体验,也要远远超过自身的“瞎琢磨”。
03.俄乌冲突的未来会如何?
在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方面不止一次地向参战双方发出过相关的威胁,要求双方立刻坐上谈判桌,否则就会同时对双方进行打压。比如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全面叫停对克兰的军事援助,而这对于朝方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妙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特朗普在东欧抽出身之后,接下来的动作必然聚焦在东亚地区,半岛局势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挑战。
特朗普远比所有人想象的要难缠
而且在特朗普的上一个任期之内,他就曾试图通过发起军事行动,让驻韩美军与韩国军队跨过三八线,一劳永逸地解决半岛核问题,只不过最终在我方展现出足够大的决心之后,最终选择了放弃。但如今,再次当上总统的特朗普,较之于四年前更加激进,特别是他在此类地缘政治问题上吃过大亏之后,必然会进行二次报复,这也就给了朝军巨大的防务压力。
所以也有美国媒体透露称,目前,尚在库尔斯克前线的朝军,已经开始从一线地区撤出。虽然不排除有“轮换”的可能性,但特朗普的威胁却也是实打实的,这就给予了我们全新的思考:俄乌结束之后,下一个受害者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