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昆明精神病院白影梅医生谈疑病症——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白影梅的笔记 2024-10-24 09:14:33
最近,在门诊中,有两位患者对自身健康表现出极度关注,他们多次挂号就诊,即便各项检查指标均显示正常,却仍不满意,笃定自己身患疾病,事实上,这些患者正被精神心理疾病所困扰。 疑病症属于一种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因预期担心或坚信自己患有严重疾病而陷入痛苦与焦虑之中,进而四处寻求帮助,频繁盲目就医,他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敏感固执:深陷身体细微症状 家在广西生活的阿祥(化名),36 岁,是家中独生子。 生活顺遂,他做事认真,却较为爱计较,三年前的一次感冒发烧后,近一年来,无明显诱因下,他总觉得身体不适,却说不出具体哪里难受,尽管单位体检和各种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阿祥却始终不信,多次往返医院,不仅请假频繁,还花费不少钱财,医生和家人反复劝说,他依旧固执地认为自己有病。 这种被身体细微症状缠身,总觉得可能身患大病的过度忧虑,让阿祥深陷痛苦无法自拔,这正是疑病神经症的表现,其形成或许与人的性格相关,通常来说,疑病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多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度关注,追求十全十美,他们对自身身体的变化极为警觉,哪怕是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身体功能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他们的特别关注,并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将其视为患有严重疾病的证据,由于患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身健康问题上,其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往往受到明显影响,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 二、对号入座:信息过载“逼”出疑病 在大学任教的康老师,58 岁,家住浙江。 他性格内向,不喜与人交往,日常就是看书、上网,不久前,偶然称体重发现自己比原先又瘦了几斤,加上几日来吃不下东西,便怀疑胃有毛病,后来又觉得呼吸困难,进而怀疑患上肺癌,到医院进行癌症筛查、胃镜等检查,均未发现问题,但他不死心,到书店买了几本医学书籍,越看越觉得书上症状与自己相似,再对照网上的健康信息,也感觉能“对号入座”,为此忧心忡忡。 随着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健康信息的日益普及,难免有人会自我对照症状,尤其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身体出现一种症状,就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分析,由于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他们往往越比越觉得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如此周而复始,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进而产生恐惧、悲观情绪,给家庭生活蒙上阴影,疑病就这样被“逼”了出来。 在精神科临床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患者中,疑病症患者占近 20%,这类患者四处求医问药,总想解决躯体疾病问题,却往往徒劳无功,其实,真正解决问题还需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前提是确保患者是“疑病”,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免误诊。 治疗方式一般有两种: 心理治疗:这是治疗疑病症的基本方法,疑病症的产生与患者对未来感到不安、恐惧死亡、总想摆脱痛苦或得到补偿等心理活动有关,也与其夸大、灾难化等认知偏差有关,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尽量少与病人讨论具体的疾病或症状,而是共同探讨他们存在的冲突、困惑或被压抑的痛苦,发挥患者解决问题的潜能,让他们有勇气面对不愿面对的心理根源,并合理给予疏解。 药物治疗:疑病症病人感受到的是不安、焦虑、沮丧、抑郁等精神痛苦体验,这些情绪反过来又加重疑病色彩,导致恶性循环,属于焦虑问题范畴,临床工作中多采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等情绪稳定剂来改善病人情绪,减轻疑病程度,通常效果良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