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后期,中原地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起义相继爆发。但是,社会矛盾最尖锐最复杂的地方,还是以故都平城为中心的"三州六镇"地区。
所谓"三州",是指北魏政权迁洛之后的恒、燕、朔三州。"六镇"是北魏前期防御柔然等北方各族南侵,先后设置的镇戍的概称。从西往东,依次为∶沃野镇(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南)、怀朔镇(今内蒙固阳县西南)、武川镇(今内蒙武川县西)、抚冥镇(今内蒙四子玉旗东南)、柔玄镇(今河北尚义县西)、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
再加上最东的御夷城(今河北赤城北),在太和后期,也升格为镇。北方边境实际上有七镇,到孝明帝时没有变化,但在习惯上仍称"六镇"。
北魏前期,在"三州六镇"地区,聚居着鲜卑拓跋部民和"内入诸姓"。由于姓族难分。加上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语言风俗的相近,一些小部落很快就为政治上军事上处于优势的拓跋部所同化,成为"鲜卑化"人,即所谓"国人"。
随着魏军对中原地区逐步征服,大批汉人和汉化中原各族居民被迫迁徙到平城一带,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汉族文化,对北魏京城地区的人民,也对拓跋族中的统治阶级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加上民族融合和阶级斗争客观进程的要求,使鲜卑贵族中逐步形成一个主张实行"汉化"的集团。但他们的主张却遭到部分守旧贵族的反对和阻挠。经过激烈的斗争,以孝文帝为代表的"汉化"集团终于取得了胜利,迁都洛阳就是这一胜利的重要标志。孝文帝对阻挠和反对"汉化"的鲜卑守旧贵族的措施,除公开叛乱者不得已进行严厉地镇压外,基本上采取规劝、诱导和迁就的方针,允许他们暂不搬迁,甚至同意他们成为"冬得入京师,夏归乡里"的所谓"雁臣"。
孝文帝这一宽容政策,确曾缓和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稳定了政治局势,从而有利于汉化政策在全国推行。但是,要求改革和主张汉化的集团南迁后,洛阳政府着意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在"三州六镇"地区得不到推行。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时间一长,"三州六镇"地区终于成为北魏境内公开保持贫困和落后的地区。
移居洛阳的"代迁户",在"汉化"政策的推动下,迅速接受中原文化,成为着汉服、讲汉语,熟悉中原风俗习惯的"河南洛阳人氏"。其中的鲜卑贵族,更成为熟悉汉族封建典章制度,与汉族高门联姻的新门阀。而"三州六镇"地区却继续着鲜卑化倾向,到北魏末年。依然农牧并行,大量使用奴婢,保持鲜卑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甚至恢复部落组织形式。在这里,虽仍可区别出鲜卑、敕勒、胡、汉各族,但他们之间的差别已经很小,有时被呼为"鲜卑",或者统称为"北人"。
"三州六镇"鲜卑化和"代迁户"汉化的结果,使这两个地区各自内部的民族隔阂减弱,而两地区之间的鲜卑"北人"和中原"汉人"的矛盾却突出起来,这一矛盾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早在北魏建国之初,居住在"划内"的"国人"虽被称为"丰沛旧门"、"国之肺腑",实际上分裂为部落贵族、新兴豪富和一般部落平民两个对立的阶级。孝文帝迁洛之后,留住在恒、燕、朔三州的鲜卑"北人",已明显地存在着带有浓厚奴隶制残余的封建地主、畜牧主和隶户、奴婢、牧子、贫苦小农的阶级对立,而这一阶级对立在六镇一带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北镇初置时,那些"拥麾作镇"的军将,是"国人"中的"亲贤",而戍守边镇的战士,则是"国人"中的平民。"国人"中的平民,是统治族的自由民,其地位本来高于被统治族的一般编户。但是,随着强迫"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戍边,特别是在高宗时期,把判处死刑的犯人充军后,自由民出身的戍卒,长期与徙民、罪犯流戍者同列,其原有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无法维持。这一变化,对"国人"中的平民来说,实际上是经历着"农奴化"的过程。京都迁到洛阳后,北镇失去了拱卫国都的重要地位,就更加速了戍边鲜卑自由民身份地位的下降。
到北魏后期,边镇的统治者是主将、参僚和豪强,而豪强往往同时又是参僚。被统治者是广大镇民群众,他们被迫耕种贫瘠的土地,。镇民承担着繁重的官私劳役和官课,广大镇民群众与主将、参僚、豪强间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
广大镇民群众,既是主将、参僚、豪强剥削压迫的对象,又是被洛阳"汉化"政权所歧视的鲜卑化"北人"。他们是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双重受害者。
在北镇地区,洛阳政权既需要那些鲜卑和"鲜卑化"贵族豪强,担任主将、参僚来统治北镇广大镇民,但又轻视他们,把他们看成是不堪重任的"底滞凡才"。迁往洛阳的宗亲们可以做上品清官,而他们却不能享受士族门阀的特权。因此,他们对洛阳政权极为不满,彼此存在着尖锐的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主将、参僚、豪强,既是北镇地区的直接统治者和剥削者,当然要坚决反对并镇压镇民的暴动和起义;但他们又受洛阳权贵的歧视和排斥,很自然地对日益腐朽的洛阳政权不满。因此,在北魏后期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之中,他们是统治阶级内部一支新兴的颇有作为的势力。
总之,到了北魏后期,边镇尤其是"三州六镇"地区,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随着洛阳政权的日益腐朽而更趋激化,从而使"三州六镇"地区成为北魏末年各类社会矛盾的焦点。以边镇(首先是北镇)镇民为主体的反对北魏腐朽统治的大起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