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香远透千竿竹,饭熟偏甘一味蔬。"读到陈蜕这句诗时,我正对着外卖软件纠结今天吃什么。突然就被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击中了——原来在唐代,就有人把"佛系饮食"玩得这么高级。
陈蜕这个人挺有意思,虽然名气不如白居易、苏轼这些西湖常客,但绝对是个会生活的主儿。他在《怀灵隐寺三首》里回忆年轻时在西湖边的生活,字里行间都是对那段清雅岁月的怀念。特别是这句描写灵隐寺素斋的诗,简直把"简单即美味"的哲理说透了。
想想看,灵隐寺的僧人每天清晨从竹林里现挖的嫩笋,配上新米煮成的素饭,连调味都省了,全靠食材本味。这种吃法放在今天,不就是米其林餐厅追捧的"farm to table"概念吗?只不过人家唐朝人早玩了一千多年。
现代人总抱怨吃饭没意思,外卖吃腻了,餐厅也挑不出新花样。但问题可能出在我们把"吃"这件事搞得太复杂了。陈蜕诗中那个"偏甘一味蔬"的境界,现在有几个人能懂?上周我去某网红餐厅,一道素菜用了十八种调料,吃得我直想找杯白开水漱口。
灵隐寺的竹笋饭之所以能让诗人记挂几十年,恐怕不只是味道那么简单。那口清淡中,藏着整个西湖的春意,千年古刹的禅意,还有少年时代的纯粹心境。我们现在对着手机屏幕狼吞虎咽时,丢掉的正是这种"吃饭的仪式感"。
有意思的是,陈蜕写这首诗时已经"自落尘埃过五十",可回忆里的那碗素斋依然清晰如昨。这让我想起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说过的话:"真正的美食是会在记忆里生根的。"看来古今中外的吃货们,在这一点上倒是心有戚戚焉。
下次去西湖,我决定专门去灵隐寺吃顿素斋。虽然肯定尝不到陈蜕当年的味道了,但至少能对着满山翠竹,假装体会一把"笋香远透千竿竹"的意境。说不定还能悟出点什么——在这个外卖小哥比男朋友还熟的时代,我们或许真该学学唐朝人的饮食智慧:少点套路,多点本真。
毕竟连AI都知道要"深度学习"了,人类在吃饭这件事上,是不是也该"深度体验"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