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砚新磨墨未干,浮云流水入毫端。":非遗传承新故事,易水砚

墨香食韵 2025-04-24 16:48:41

"老砚新磨墨未干,浮云流水入毫端。"唐代诗仙李白这句诗,说的正是易水砚。这块来自河北易县的紫玉,在文人案头流转了千年,如今成了国家级非遗的"活化石"。

在河北易县的太行深处,有一种石头会 "说话"。这种上亿年前形成的紫翠石,经过匠人之手,变成了承载中华文明的易水砚。从战国燕都到现代展厅,从文人案头到国际舞台,这块会呼吸的石头,正在讲述着中国非遗传承的新故事。

一、石头里的文化密码

易水砚的故事,要从 2006 年的一次考古发现说起。南水北调工程中,易县东汉墓出土的石黛板砚震惊学界 ——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易水砚实物,将其历史推前至 1800 年前。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砚台所用的紫翠石,至今仍在太行山脉的韩湘子洞附近静静沉睡。

"端歙无大料,巨砚出易水",这句行话道出了易水砚的独特之处。不同于端砚、歙砚的小巧精致,易水砚以 "大" 见长。故宫博物院藏有的明清易水古砚,最大者长达 1.5 米,重达数百斤。这种得天独厚的石料优势,让易水砚在唐宋时期就成为宫廷贡品,宋徽宗甚至专门设立 "砚务官" 督办制作。

二、刀尖上的千年对话

易水砚的雕刻,是一场人与石头的深度对话。七道工序中,最考验匠人的当属 "因石构图"。紫翠石天然带有碧色、黄色斑纹,雕刻师们如同寻宝人,在石料中寻找 "石眼" 和 "俏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邹洪利曾花三个月时间,在一块布满裂纹的石料中发现天然形成的 "龙形纹理",最终雕琢出《九龙戏珠砚》,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

雕刻技法的创新从未停止。邹洪利的女儿邹天然,将现代雕塑艺术融入传统工艺,开发出 "手把砚"" 文博文创砚 "等新品类。其中一款" 长城砚 ",用透雕技法在砚台上复刻八达岭长城,每块砖雕仅 2 毫米厚,却能承受 300 克重压。这种" 薄如蝉翼、坚如磐石 " 的技艺,让易水砚在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连获金奖。

三、非遗传承的破圈之路

在数字化浪潮中,易水砚正在上演 "石头变网红" 的传奇。邹洪利团队开发的 "砚雕数字博物馆",用 AR 技术让用户 "穿越" 到东汉制砚工坊,亲手体验雕刻过程。年轻匠人则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制砚,一块普通石料从毛坯到成品的全过程,能吸引百万网友围观。

更令人振奋的是产业链的延伸。易县已形成 "矿山开采 - 设计雕刻 - 文创开发 - 研学体验" 的完整链条,13000 多名从业者将石头变成 "会呼吸的艺术品"。邹天然设计的 "易水砚茶海",将传统砚台与现代茶道结合,一块售价高达数万元,却在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四、石头里的未来之光

易水砚的重生,离不开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邹洪利创建的中华砚文化博览城,每年接待研学游客超 5 万人次。在这里,孩子们用激光雕刻机创作个性化砚台,大学生团队开发 "AI 砚台设计系统",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

这种 "守正创新" 的理念,让易水砚走出国门。2024 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奥运五环砚》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砚台上的五环由天然石眼构成,每颗石眼直径仅 0.3 毫米,却排列得严丝合缝。法国总统马克龙惊叹:"这是用石头书写的奥林匹克精神。"

站在易水河畔,抚摸着温润的紫翠石,你能感受到时光的重量。从荆轲刺秦的慷慨悲歌,到雄安新区的时代浪潮,易水砚始终是燕赵文化的活化石。当传统工艺插上科技的翅膀,这块会说话的石头,正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传奇。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