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子贡赎人,不要国家补偿是错的?

肆点和肆点 2025-03-17 04:27:46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什么是中庸? 用一个词来理解或许比较容易理解:双刃剑。 什么叫双刃剑——辩证法:事物不能单看他的优点,也不能单看他的缺点。 这就是中庸:处理事情的方法,讲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前做到十二分,是最好;但,现在,做到八分,就可以了。——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 为什么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双刃剑。 就像孔子说子贡破坏规矩:在他国赎回了鲁国人,但是拒绝领取国家的奖励——子贡有钱。子贡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好心办坏事:树立一个榜样,一个道德的榜样,迫使其他鲁国人不敢赎回鲁国人,因为,会被道德绑架:不得领取国家补偿。 但是,其他鲁国人未必有子贡有钱,或者有子贡的胸怀,那么,将使原本可以被解救的鲁国人不再被解救了。 这就是子贡的行为,不符合“中庸”——没用好“双刃剑”,看似更好的解决了问题,实际造成了更大的问题。 相反,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更具体的例子是: 案例一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 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案例二:两两对比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翻译】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骑肥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翻译】 原思做了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报酬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这样推辞!多余的就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子贡赎人##中庸##论语#
0 阅读:4

肆点和肆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