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胖为美”的唐朝,老百姓有能力吃胖吗?

诸葛良辰 2024-10-20 09:47:41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外交、文化、艺术,都达到了顶峰。许多朋友知道,与当代的主流审美不同,唐朝时期是以胖为美的,尤其是针对妇女。

苏轼有诗曰:“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是成语“环肥燕瘦”的由来,意思是唐朝的杨玉环虽然肥胖,但与汉朝的赵飞燕一样,都是受到君王宠爱的美女。

在近300年的时间里,唐朝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壁画、石刻,生动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穿着打扮。其实,在唐初的时候,女性还是比较苗条,面容清秀的,与传统的审美观念基本一致。

但到了盛唐时期,主要是武则天当政,再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这段时间,女性的身材逐渐变得丰腴,甚至是肥胖,也就有了“以胖为美”的说法。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进入衰退时期,壁画、石刻中的女性形象,又慢慢恢复到了纤细的苗条身材。

曹叔认为,之所以盛唐,包括武周时期,出现了“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再到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再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国势持续增加,进入鼎盛状态。

特别是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着丰富的食物来源,自然就会吃得胖一些。那些文人墨客,以及制作壁画、石刻的艺术家,也是属于,或者接近上层社会的人。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也是描绘上层社会的生活状态。

因此,当上层社会崇尚“以胖为美”的时候,就在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了。

除了经济因素,唐朝皇室拥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领导的关陇集团亦是北方汉族和鲜卑族混合的政治集团,也是“以胖为美”形成的重要原因。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妇女有骑马射箭的传统,以壮硕为美。

话说回来,在盛唐时期,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可以吃得白白胖胖,并且“以胖为美”。那么,普通的老百姓有能力吃胖吗?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逝世于770年。他的前半生,刚好就是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在诗作《忆昔》,他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翻译过来就是,在开元盛世,小城市拥有万户人口。农业丰收,粮仓里装得满满的。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没有盗贼,可以随时出远门。商业发达,到处都是商贾的车辆,男耕女桑,社会和谐。社会风气良好,人们相互友善,没有发生重大灾害,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可想而知,在盛唐时期,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也能过上很好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是能够吃胖的,即使不能吃胖,温饱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至少不会餐餐饿肚子。

但是,在李隆基执政的后半期,开始贪图享乐,不问政事,朝廷逐渐腐败,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王公贵族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让唐朝走向了下坡路。

在诗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描绘了这段时期,自己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他写道: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最有名的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但在路边却有冻死的骸骨。这是在首都长安,都是这样一幅画面,全国的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只有在盛唐时期才会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能有吃胖的机会。但在唐初,特别是唐朝的后半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有限的,甚至是非常糟糕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