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学历歧视将打破?普本能通过留学破局吗?

小轩丹参 2024-03-02 03:09:35

现在,研究生学历几乎已经成为了找工作的门槛,公务员、国企和一些大型企业的录取名单里几乎都是来自国内外的知名院校研究生。

另外,从之前的报道中还出现一个新变化——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随着研究生学历的不断提升和就业压力的到来,前段时间话题#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多家企业婉拒#冲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第一学历含金量更高”,甚至流传着“金本、银硕、铜博”的说法,更有多位求职者吐槽“第一学历似乎成了人生污点”。

而多位2024届应届毕业生称,在最近的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业不招录“本科双非”(非985和211院校)毕业的学生。面试时有HR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毕业生后,匆匆结束面试。

有受访毕业生更是用自嘲的口吻向记者“吐槽”,“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

招聘毕业生时看第一学历,损害就业者的公平就业权,容易造成人力资源错配,给用人单位带来潜在损失。也影响受歧视群体自我发展与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并产生不良价值导向——无论其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第一学历的烙印。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之前就有网友在教育部互动留言提问:“请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

教育部答复称: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据公开数据,目前,我国有高等院校3000余所,其中“985”、“211院校”、“双一流”高校仅有百余所,占比约为0.4%。也就是说,所谓第一学历是“985”或“211”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只是极少部分。

当本科学历作为区别人才的标准越来越不明显,研究生学历成为筛选简历时的“入场券”时 ,考研“理所应当”成为了最新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卷个学历”。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第一学历歧视会产生如同法律规范类似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影响受歧视群体自我发展与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并产生不良价值导向——无论其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第一学历的烙印。

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甚至造成阶层固化的现象。

然而,在记者采访的多名2024届应届毕业生中,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但他们均选择了“沉默”。

原因各种各样:对方没有明示,不能确定是因为第一学历而导致未被录用;只想继续找工作,不想为这事耗费精力耽误求职;不是一家企业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感觉投诉了也不会起啥作用等。

虽然,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早就表示要打破“学历歧视”,而且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后,就不再区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了。

在2022年某省份定向选调公告中,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本科学校作了要求:必须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在一档电视求职类节目中,嘉宾直言:对于应届毕业生,只看“第一学历”,并当场拒绝北大硕士。

2020年10月,一篇发表于《经济研究》的论文《学历的信号机制:来自简历投递实验的证据》明确显示,硕士学历毕业生中,第一学历为非“211”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学历为“211”大学本科的,在初次就业中会收到显著更低的简历回复(低41%)。

这一情况在今年秋招中进一步得到印证。

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数23年激增15倍。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2023年则达到474万,人数创出历史新高,仅在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3万人。

近乎一半的毕业生,加入考研队伍......“全民考研热”已名副其实,只要学历仍有上升的空间,就有人重回考场,加入考研的泱泱大军。“考试”成为某种“路径依赖”,似乎只要能继续“上岸”,人人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除考研外,通过留学获得研究生学历也是当下最热门的方式之一。根据调研数据显示,与国内考研截然不同的是,58%的中国学子选择留学的最大动机是开拓眼界。此外,留学读研跨专业选择也更为丰富和灵活。

0 阅读:0

小轩丹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