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炖〔明〕
静坐闲观理自明,是非荣辱岂须争。
一身常在闲中过,万事肯于先处行。
嫩竹半欹听夜雨,晚云收尽看秋晴。
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

"静坐闲观理自明,是非荣辱岂须争"开篇即点明核心哲理。通过静坐观察,真理自然显现,如同水面平静才能映照万物。作者以"岂须争"反问,将世俗的功名争斗比作镜花水月——正如现代人沉迷手机争夺网络流量,却忽视抬头可见的星空。这种"不争"并非消极逃避,而是看透本质后的智慧选择。
颔联:闲适生活,从容处世之道"一身常在闲中过,万事肯于先处行"展现独特的生活美学。诗人像技艺高超的茶艺师,在沸水翻腾时仍能从容注水,比喻以静制动的处世哲学。这种"闲"是精神富足的表现,如同当代"躺平"青年并非真正懒惰,而是拒绝无意义的忙碌,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节奏。

"嫩竹半欹听夜雨,晚云收尽看秋晴"用双重视角构建哲理图景。斜倚的嫩竹如虚心求道者,夜雨象征人生困境;雨霁云收则暗示困境后的通透。这种意象组合堪比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风雨中的狼狈与晴空下的释然交替闪现,最终定格在"秋晴"的澄明境界。
尾联:清意独存,笑看红尘纷扰"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如禅宗公案般耐人寻味。诗人像置身事外的围棋高手,既在局中落子,又在局外观势。这种超脱不是冷漠疏离,而是像资深驴友穿越喧嚣都市时,既能融入市井烟火,又能保持内心的山水清音。所谓"物外情",正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禅"——在红尘中修行的智慧。

全诗以静制动,用简淡笔墨勾勒出世事洞明的智者形象。七百年前的文字,依然能为当代焦虑的都市人提供精神解药:当我们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时,不妨效仿诗人静坐片刻,或许就能在手机屏幕的微光中,照见内心的明月清风。
这个名字有点像皇室中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