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关山过寺门,东湖囊括八方吞。
位于南昌市民德路的佑民寺,始建于梁朝,兴盛于唐朝,有1300多年的历史,匾额由著名社会活动家,佛教居士,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沧桑的历史变迁,我想在七律《访佑民寺》中得到了全景式的呈现。
首联“打马关山过寺门,东湖囊括八方吞”,生动地描绘出佑民寺往昔鼎盛时期的非凡气象。想当年,佑民寺的影响力极为广泛,其声名远播,使得远在关山之外的人们都纷纷慕名而来。“打马关山”用词极具画面感,仿佛能看到香客们不辞辛劳,跨越重重山川,只为抵达这座神圣的寺院。
而“东湖囊括八方吞”,东湖不仅是指附近的湖泊,也是一个区域,据说佑民寺鼎盛时期,囊括了南昌的东湖区绝大部分地方。东湖的浩渺无垠与佑民寺相互映衬,暗示出寺庙的地域之广,它似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吞吐八方来客与福祉,成为当时南昌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宗教文化中心,吸引着无数善男信女与文人墨客前来朝拜、交流,在宗教、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起承转合而言,首联很好地起到“起”的作用,开篇即引人入胜,将佑民寺置于宏大的历史与地理背景之中。而用的“吞”是平水韵中的“元”韵,与“门”同属一个韵部。“吞”字准确地概括了当年佑民寺的鼎盛和繁荣。
△殿堂坐佛霞光满
颔联“古木参天日月昏”,笔触转向寺院内部与周边的环境描写。步入殿堂,那端坐的大佛(据说用3.6万斤铜铸成)像庄严肃穆,高达六丈的金身,金色灿烂,满是祥瑞的霞光,令每一位朝拜者都心生敬畏与虔诚。
寺院周围,古木(樟树,槐树)参天而立,这些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高大的树冠遮蔽了天空,甚至使得日月之光都变得有些昏暗。它们犹如忠诚的守护者,见证了寺院的兴衰荣辱,也为它增添了一份古朴、宁静与神秘的氛围。这些古木有几百年的历史,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屹立不倒,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佑民寺历史悠久的实物见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
这联是“承”接首联,进一步细化对佑民寺的描写。颔联对仗工整,“殿堂”对“古木”,“坐佛”对“参天”,“霞光满”对“日月昏”,词性相同,结构相似,使诗句形式整齐优美。其中的“昏”字是指寺院的清幽和宁静,而不是昏暗闭塞的寺院环境,是一种通感的意象表达。
△古木参天日月昏
颈联“数次刀兵遭劫难,几番祸乱印创痕”,则是沉重地揭示了佑民寺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遭受的磨难。南昌,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在诸多朝代更迭、战争动荡中难以独善其身。佑民寺也未能幸免,“数次”与“几番”强调了其遭受劫难的频繁性。
在朝代交替的战火纷飞中,或是在社会动荡的内乱时期,佑民寺都成为被冲击的对象。寺庙建筑被战火焚烧,珍贵的佛像、法器被破坏或掠夺,僧人们也被迫驱赶离散。
例如,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以及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还有文革时期的“破四旧”等,使得佑民寺的宁静被彻底打破,原本香烟袅袅、梵音阵阵的圣地化为一片狼藉。这些劫难在寺庙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即便在岁月的长河中有所修复与重建,但那些伤痛的记忆却永远铭刻在寺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
△六丈金身霞光满
颈联急转直下,与前两联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佑民寺在历史长河中遭受兵燹(xian显)战乱的沧桑与磨难,数次”“几番”加重了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伤痛感。在诗的结构上起到“转”的关键作用,使诗歌从对寺院盛景与环境的描写转入对其苦难历程的叙述。从格律来看,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出律诗的严谨性。
在意境上,它用简洁的语言浓缩了佑民寺漫长而坎坷的历史。“刀兵”“祸乱”直接点明灾难类型,“遭”“印”二字生动地刻画出寺庙被动承受苦难的状态,“创痕”二字更是如同一把刻刀,将历史的伤痛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从主题表达来讲,它是对佑民寺历史磨难的高度凝练概括,又为尾联的哲理思考做了有力铺垫,使诗歌的情感与思想得以自然流畅地推进与升华。
△繁华落尽皆虚幻
尾联“繁华落尽皆虚幻,兴毁存亡谁与论?”是作者对佑民寺历史变迁的深刻总结与无尽感叹。曾经的辉煌鼎盛,如过眼云烟般消散,这让作者不禁感慨世间万物的无常与虚幻。佑民寺所经历的兴与毁、存与亡,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又有多少人真正去深入思考、去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呢?
这不仅是对佑民寺命运的喟叹,更是对历史沧桑巨变、人类文明兴衰交替的一种哲学性思考。它反映出作者对历史深邃的洞察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命运的担忧。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古老的寺庙文化是否会逐渐被遗忘?那些承载着先辈悟道与信仰的历史遗迹,又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传承之路?
尾联就意境而言,是对佑民寺兴衰的深沉喟叹,升华至对世事无常、历史变迁的思考。从主题表达来看,它点明主旨,将寺庙个体的命运与历史的宏大主题相联系,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思索。此联通过问句形式,在情感表达上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古木参天日月昏。
在这首诗中,最具诗意的句子当属“殿堂坐佛霞光满,古木参天日月昏。”这一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佑民寺的庄严与神秘、古朴与幽静展现得淋漓尽致。殿堂中的佛像在霞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庄严神圣,仿佛能够洞察世间的一切。而古木参天,日月昏黄,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脱尘世的清净世界。
尾联这句“兴毁存亡谁与论?”应该是整首诗的诗眼。这句诗突出了主题。它从访寺院的过程入手,描绘了它的现状、回顾了它的苦难历史,最后归结到对寺院兴毁存亡这一宏大主题的思考。“谁与论”三个字,体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奈感。作者对于寺院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在时间长河中的兴衰变化,有一种欲说无人听、无人懂的感慨,也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一种宏观思考,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兴毁存亡谁与论
从整体来看,这首《七律|访佑民寺》通过对佑民寺的描绘与历史回顾,以诗为载体,将一座寺院的命运与历史的宏大叙事紧密相连。它让我们看到了佑民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面性,从辉煌到衰败,再到如今依然屹立在南昌民德路,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
这首诗在格律上遵循七律规范,格律平仄灵活处理,更显灵动。韵脚和谐统一,读来富有节奏感。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意境从盛景到宁静再到沧桑,最后升华为哲理思考,主题围绕佑民寺的历史变迁展开,深刻而多元。
作者巧妙地运用诗歌的语言、意象与韵律,将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了佑民寺的千年变迁,引发我们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这样的描绘不仅富有画面感,更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让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