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被“不确定”困扰?比如,工作群里突然弹出一条消息:“今晚可能要加班,等通知。” 于是,你不敢安排晚上的聚会,不敢提前点外卖,甚至不敢放松心情,只能干等着那个“可能”会来的通知。又或者,朋友约你“周末有空的话一起吃饭”,结果直到周六晚上,你还在纠结——这顿饭到底还吃不吃?

这种“不定时安排”带来的焦虑,简直比明确拒绝还折磨人。我们讨厌的不是等待,而是那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蔡格尼克效应”——人们对未完成的事情记忆更深,更容易焦虑。换句话说,不确定性比坏消息本身更让人难受。

但现实是,生活里充满了这样的“不定时安排”。老板不会每次都提前告诉你加班,朋友不会每次都准时赴约,甚至连天气APP的“60%降雨概率”都能让你纠结一整天要不要带伞。

我的问题是: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这些“不确定”?是继续焦虑地等待,还是干脆学会“随它去”?答案就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给自己一个“截止时间”。

比如,等朋友约饭,如果到周五还没消息,就主动问一句;等加班通知,如果两小时没动静,就默认今晚不加班。生活已经够随机了,我们至少可以给自己一点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