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苦熬十几年不能登基,向皇帝暗示:儿臣的胡须白了,不久继位

邦立看历史 2023-03-06 08:37:05

作为一个传承千年的民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孝道,尤其是在宋朝。

父子相继,天经地义。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父亲去世,子女才能继承家业。

在南宋时期,竟然有一个太子,主动找到自己的父皇,暗示想要继位。

这个太子就是宋光宗——赵惇。

那么,赵惇究竟是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说出这样的话,他又是怎么对宋孝宗说的呢?

孝宗立储

有关宋孝宗立储君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宋孝宗传位给宋光宗赵惇是因为赵惇的“英武之气”很像他,但是这个说法好像并不能站得住脚。

《宋史》原文记载,宋孝宗赵眘,原本是把皇子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大儿子赵愭的 ,但是没有想到他的大儿子寿命不长,刚刚被选为太子之后便因病身故。

如果按照正常传位顺序的话,是应该传位给第二个皇子赵恺的,可宋孝宗却跳过了二儿子把皇位传给了三儿子。

在《建炎朝野杂记》中记载,宋孝宗和宰相虞允文就曾经谈起过赵愭死后另立太子的事情。

虞允文想让宋孝宗尽快立太子的目的,是怕宋金两国一旦开战,皇帝就很可能要御驾亲征,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按照惯例先行立好太子的人选。

虞允文第一次催,宋孝宗说自己心里早就有数,只不过是担心皇储立下太早,皇太子会心生懈怠,以致失德,皇帝想好好磨炼磨炼皇子的心性,所以才没有那么早立下太子。

可虞允文却并没有让步,而是让皇帝先选好太子,然后再对太子身边太监和导师严加审查,让这些人看住太子。

第二次宋孝宗用“还没有想好”作为推辞,并且还给虞允文赔了不是,承认自己想得不够仔细。

第三次宋孝宗就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了,只能“拖”,告诉十天之后再说,结果后来又拖了很久。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宋孝宗真的认为宋光宗“像自己”,那么应该是十分喜爱的,可为什么还要一拖再拖呢?

也许是出于对皇位稳定的考虑,虞允文不久之后再多次劝皇帝立储,可皇帝同样一拖再拖。

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群臣其实对这件事是心知肚明的,也证明两个皇子之间是有着冲突的,不然能做顺水人情的事情。

应该不难想象,两个皇子之间在皇太子这个位置上一定是在明争暗斗,而虞允文似乎就是在为赵惇做着说客。

最终,明孝宗还是决定在春初时候立太子。

虽然下了决心要册立太子,但是年底宋孝宗还是发出了“一王立,则一王出”的旨意。

这也是从侧面说明了皇帝也知道两个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位置,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境地,他希望册立之后,另一个儿子能够远离京师,这也许是保全两个儿子的最好方法了。

次年正月二十四,在宰相虞允文的主持下,宋孝宗在册封典礼上宣布了赵惇为皇太子的消息,同时宣布册封赵恺魏王,到雄武、保甯担任节度使,并即刻上任。

魏王在登车离开京城之前,对前来送行的虞允文说了一句让人回味颇深的话“望相公保全”。

赵恺当然不是希望虞允文对弟弟多加照顾,而是希望虞允文能在皇帝和皇太子的面前,多多保全自己。

不管怎么样,赵惇算是在与赵恺的争斗中取得了胜利,他成功获得了皇太子的位置,离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似乎只有那么一步的距离。

告父求帝

宋孝宗的皇帝位,是宋高宗赵构禅让给他的,他在当皇帝的时候,上面一直还有一个太上皇。

宋孝宗赵眘对养育他并且传位给他的这位“养父”十分孝顺,刚即位便着手政务,就想要让赵构看看自己的能力,但是他的政见却以主战为主,与主和的太上皇正好相反。

继位之初,宋孝宗便给岳飞平反,又起用主战派将领张浚,对金国发动了北伐。

但是,他的这个行为无疑是给太上皇打了一个又响又亮的大嘴巴。

在太上皇和一众老臣的干预下,这次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不得已又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合议的“和平条约”。

不过好在太上皇对内政并没有过多干预,这也让宋孝宗能够专心治理朝政,这才让宋朝有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史称“乾淳之治”。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人高兴就有人不高兴,比如当上了皇太子的赵惇。

赵惇当上太子之后,一心一意跟着父亲学习治理国家。

最先开始,在虞允文的辅佐下,赵惇还算是有些政绩的。

可当虞允文告老还乡后,赵惇就显得十分平庸,一直都没有做出过丰功伟绩。

这时,宋孝宗看这个儿子也不像以前那样顺眼。

而且自己另外一个儿子赵恺在离开京城没有多久,便死在了外地。

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宋孝宗都怀疑是赵惇暗地里杀了赵恺,可惜并没有实际证据。

如今这个赵惇已经是他仅存的一个儿子,真正的千顷的一根独苗,即便明知道长不成参天大树,那也得护着他长大,这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指望他能够兴复宋朝,那可能就有点期望过高。

赵惇24岁当太子,一直到了40岁,还依然是个太子。

其实,赵惇之所以会当这么多年的太子,除了自身的能力不足以让宋孝宗宽心外,还有宋孝宗身体硬朗,寿命较长的缘故。

除此以外就是宋孝宗的上面还有一个太上皇,如果让位的话那就是一朝三皇帝的奇特现象了。

权利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能让人改变心态,等了十几年的赵惇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想办法为自己的皇位活动关系。

赵惇首先找到的,是他父亲的养母——当时的皇太后吴太后。

赵眘素来以孝治国,对赵构向来言听计从,对养母慈烈皇太后也很孝顺。

但是,他这一次却没有听太后的话。

原因很简单,后宫不可干政,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

吴太后也没有想到一向听话的皇帝会把自己的话置之不理,但是她也知道自己理亏,又不能上太上皇那里去告状,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眼见通过吴太后获得皇位这个办法不成,赵惇心急如焚。

因为,通过这件事,父皇肯定会知道自己贪谋皇位的想法,这样一来,留给自己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历朝历代,皇太子着急上位,只有两个结局:成功上位,或者罢黜太子位,更有甚者直接就掉了脑袋。

事已至此,赵惇也有了难得的勇气,干脆直接去找宋孝宗要皇位。

可一见到高高在上的宋孝宗,赵惇原本一肚子的话又被憋了回去。

《宋史》上面记载,赵惇见到宋孝宗之后没敢催问皇位,而是说“有人送给儿臣一些染黑胡须的药,但是儿臣没有使用”。

言外之意是:你看看,我的胡子都白了,再不当皇帝恐怕都要死在你前面了。

宋孝宗眼看着自己儿子这番表现,心里是又气又恨又心疼,气的是自己的儿子没有大出息,皇位迟早都是他的,他还心急,心疼的是自己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了,现在也已经两鬓斑白已近老年了。

尽管如此,但太子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宋孝宗并不想把皇位给他,于是便说:不就是白了胡子吗,那还显得你更加老成了呢,没什么事情就回去吧。

赵惇垂头丧气地被打发了回去,在府中静等着父亲降旨处罚自己,可左等右等也没有消息,反倒是等来了宋高宗去世的消息。

赵惇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没有求来的皇位,却因为这一场变故落到了自己头上。

得帝失心

宋高宗赵构的离世,让宋孝宗悲伤不已,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年龄确实已经不小了,儿子赵惇的建议也有些道理,应该考虑一下皇位的继承问题了。

最主要的是,太子是现在他唯一的儿子,不把皇位交给他,还能交给谁呢。

不久之后,宋孝宗让太子监理朝政,太子这时候表现得也不错,一改之前的骄躁之气,开始认真处理朝政。

为了让儿子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宋孝宗还特地把丞相、中书令等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不仅能保证朝廷能够持续运转,还能更好地监督太子工作。

就在太子监国的第二年,宋孝宗多年以来的老对手金国皇帝金世宗也去世了。

这让宋孝宗突然没有了对手,仿佛产生了一种空虚感。

没有了长辈,也没有了对手,宋孝宗仿佛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于是,在这种心态下,宋孝宗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自己仿效先帝当太上皇。

南宋淳熙十六年,42岁的赵惇总算是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宋光宗,这时候他当太子已经当了18年,胡子、鬓角的确都已经白了。

宋光宗继位之后,和他父亲当初的心态一模一样,十分想要做出一番功绩,所以工作十分努力,而宋孝宗对他的表现也比较满意。

但是,个人有限的能力和急切的情绪,让宋光宗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他的皇后李凤娘也从中插手,内外交加的巨大压力导致他的精神出现了一些问题。

患上精神疾病的宋光宗开始对太上皇不理不问,连太上皇留下的老臣都被他用各种借口罢黜。

赵惇继位仅仅三个多月,太上皇就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实权的摆设,这是宋孝宗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皇帝的精神出现了问题,最高兴的人竟然是皇后李凤娘,因为她不仅可以在后宫肆意妄为,还可以染指朝堂。

皇后李凤娘原本就强悍泼辣,皇帝一直从内心惧怕她,再加上皇后有皇太后撑腰,就更加肆无忌惮。

宋光宗一次在宫女伺候下洗脸,他就是多看了两眼那个宫女白皙双手,并没有过多的轻佻行为,可李凤娘知道了之后,竟让人把那个宫女的双手剁了下来装在锦盒里献给宋光宗,吓得他当场失声大叫,仪态尽失。

还有一次,宋光宗外出祭祀回到宫中后却突然听说陪伴自己多年的皇贵妃突然暴毙,打听一番后才知道是李凤娘因心生妒忌才下的毒手。

而且,李凤娘为了有更多的后宫话语权,让自己的家人、族人,甚至仆人都到朝中做官,公然卖官鬻爵。

朝中虽然有人向皇帝上疏弹劾她,但是却没等到皇帝的回复便被她训斥一顿。

宋光宗原本精神状态就不是很好,再加上对李凤娘的怕已经到了近乎恐惧的地步,所以眼见着皇后在朝中广布党羽、大肆敛财,他也不敢多说话,后期干脆直接把朝政交给了皇后管理。

太上皇眼见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朝廷就这样被一个女人搅乱,气愤不已,但是手中的权力都交给了皇帝,皇帝又对皇后如鼠见猫,最终在忧愤气郁下死去。

一直到临死之前,宋光宗都没有再去看他的父亲一眼,甚至都不去主持丧事,这只能说明当时他的精神状态已经非常不正常了。

宋光宗的一系列不正常表现让朝臣们大为愤慨,联想到自己以后很可能被这个精神病皇帝所迫害,倒不如联合起来推翻他。

在宰相赵汝愚的呼吁和太皇太后吴太后的帮助下,许多大臣联合起来发动宫廷政变,迫使宋光宗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扩。

宋光宗也因此成为宋朝唯一一个被群臣逼宫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皇帝。

五年的时间,宋光宗再次被推下了帝位。

而这一切的背后,还是因为能力和心态的问题。

而这也说明了,宋孝宗当初为何迟迟不让他继位,这都是有原因的。

可能是宋孝宗早已看出自己这个儿子不堪重任,但是由于子嗣稀薄的原因,不得不选择他。

而这就告诫人们,世间万物,自有它的规律,与其心急如焚,不如提升自我,这样才能使实现最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

《略论宋孝宗禅位与“北伐”夭折关系》刘军伟

《四朝见闻录》叶绍翁

《南宋光宗朝的太上皇制度研究》孙烨

0 阅读:7

邦立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