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涂鸦,天天也不例外。小时候的天天,对于颜色十分的敏感,在能够拿笔的时候,就开始在地上、墙上涂鸦了。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天天因为自身行动能力的限制,并没有乱涂鸦,而只是在妈妈给的小本子上涂鸦,但是当天天逐渐能够自由地跑动的时候,便开始在家里的墙上、家具上等地方开始画画了。
这样的情况让天天的妈妈矛盾不已,阻止孩子吧,毕竟涂鸦是孩子的一种兴趣,要是扼杀了孩子的这种兴趣,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但是不阻止孩子吧,眼看着这 装修漂亮的家就快被孩子毁掉了,每次孩子涂鸦过后,妈妈都要去擦擦洗洗修修补补。
后来,妈妈给天天买了专门的画板,想要让天天在画板上涂鸦,这样就能够保证家庭环境的干净整洁了。
但是,天天虽说也在画板上涂鸦,却并没有做到不在其他地方涂鸦,妈妈还是需要每天地去擦洗家具和墙壁等。
这时候,爸爸给妈妈出了一个主意。这天,天天在墙上涂鸦的时候,爸爸并没有阻止天天,而是给天天拿了几块天天最爱吃的巧克力,并表示天天在墙上画画的话就有巧克力吃,在画板上画画就没有巧克力。
第二天,爸爸看到天天在墙上涂鸦又给了天天几个巧克力,但是天天发现,爸爸给的巧克力好像少了,于是心中就稍有不满。
接下来,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爸爸给天天的巧克力越来越少,天天的情绪也越来越低,直到周末的时候,爸爸向天天表示,自己没有巧克力了。
而天天一气之下就表示自己再也不在墙上涂鸦了,转而使用画板涂鸦,因为天天觉得,没有了奖励,自己便不愿意再按照之前的“约定”去做了。
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对绘画很感兴趣?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中提到: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孩子喜欢画画是一件非常值得家长庆幸的事情。
不过,为什么孩子突然会喜欢上画画呢?
1、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孩子在小时候,自身的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强,就比如说婴儿期的宝宝,本身甚至连一个清晰的词汇都说不出来,而到了幼儿前期的时候,孩子也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语句词汇,根本没有办法去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孩子就会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实家长们留心的话就能够发现,当孩子遇到不同事物的时候,孩子涂鸦的内容是存在不同的,这就是孩子因为事物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思想所导致的。
2、通过画画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小时候不仅因为语言能力的限制,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因为缺乏情绪控制能力,而不知道如何发泄自己的情绪。
但是,孩子却能够从涂鸦中让自身的情绪得以释放,所以,涂鸦就成了孩子最佳的情绪发泄方式。孩子在不高兴的时候,能够通过涂鸦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在高兴的时候,又能够通过涂鸦来表达自己的兴奋等等。
3、画画是一种孩子创造力的体现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强的,而涂鸦就是一种将创造思维具现化的最佳方式,因为绘画不需要孩子会写字、不需要过多的物理知识、不需要复杂的材料等等,只需要一个可供画画的空间和一支笔,或是一些能够画出线条的物品即可,孩子就能够通过绘画来将自己的想到的一些构思画下来,让这些画作承载自己的思想,让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以继续增强。另外,孩子的创造力得以体现,也会让孩子产生较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去成长。
“阿伦森效应”到底是什么?
《金山企业管理》中提到: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就像是之前天天爸爸的行为,其实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的基本意义
阿伦森效应,其实就是一种伴随自身喜好而增加的元素,或是伴随自身厌恶而减少的元素。就像发生在天天身上的事情一样,天天喜欢在墙上涂鸦,天天同时也喜欢吃巧克力,而爸爸将天天在墙上涂鸦这件事与吃巧克力这件事联系在了一起,看到天天在墙上涂鸦,就给天天巧克力。
这本是一个非常符合天天喜好的事情,但是爸爸伴随着天天在墙上涂鸦的这个喜好,却并没有同时因为天天的不断涂鸦而增加另一个喜好,即巧克力的给予数量,反倒是随着天天涂鸦的时间越长,给予天天的巧克力越少,这就让天天逐渐的将巧克力越给越少的挫折感代入到了在墙上涂鸦这个行为中,从而让两件本是天天喜好的事情得以“平行”进行。
而爸爸由于控制了巧克力的给予权,当爸爸停止给予天天巧克力的时候,天天也就自动中断了在墙上涂鸦的这个喜好。这其实就是阿伦森效应的典型表现。
●阿伦森效应的应用要点
在阿伦森的应用方面,贾占更要注意一点,阿伦森效应的发生,是需要家长掌握住它的核心,即孩子的喜好问题,要明白孩子喜欢让自己喜欢的事物多一些,喜欢让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少一些。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采用先抑后扬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孩子考试考得很好,家长可以先说孩子的不足之处,然后大肆地表扬孩子的成绩优秀等优点,这样孩子将会受到更大的鼓励,并且对于家长的教育持有更加肯定的态度,从而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够有效地激发自身的积极性。
●阿伦森效应能够解决的问题
阿伦森效应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不过我们家长需要注意的,就只是阿伦森效应在家教过程中的使用。
家长可以将阿伦森效应与孩子的奖惩、激励等机制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高效提高孩子的成长效率,让家庭教育的成效更为显著。比如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可以使用孩子喜好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在激励孩子的时候,可以制定阶段性的精神或物质奖励等等,让孩子将自身的成长效果与奖励相挂钩,这样孩子就能够让自己成长伴随着自己的喜好平行增高,从而让家长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如何正确使用“阿伦森效应”来引导孩子正确绘画?
《用强化理论解析“阿伦森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到:“阿伦森效应”是普遍常见的一种心理效应,它对学生的行为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家长如果能够良好的运用这个心理效应,那么就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实施绘画兴趣,避免孩子胡乱涂鸦。
①对孩子的涂鸦行为设置平行奖励
当家长们发现孩子出现胡乱涂鸦的行为之后,不要去强硬地制止孩子,因为这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影响的不只是孩子涂鸦绘画的行为,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当然,家长也不能放纵孩子,任由孩子涂鸦,这对于孩子以后的习惯、品性、观念等培养都是不利的,任由孩子涂鸦很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一个邋遢的习惯。
所以,家长们应该像天天爸爸一样,对孩子的涂鸦行为设定一个平行的奖励,也就是孩子对于这个奖励的喜好程度和涂鸦的喜好程度几乎相等,这样就能够让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为以后的教育提供基础。
②伴随孩子涂鸦的兴趣实施反比奖励
奖励设置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利用阿伦森效应去弱化孩子的涂鸦欲望了。因为孩子潜意识中已经将奖励与涂鸦进行了比对,如果这时候奖励一端发生了变化,那么,涂鸦的行为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就像是天天爸爸一样,家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减少对孩子的奖励,那么孩子对于在墙上涂鸦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弱,直至奖励消失,孩子也会放弃在墙上涂鸦的行为。
③采用正比奖励引导孩子规范绘画
孩子放弃了在墙上涂鸦,并不代表孩子对涂鸦没有兴趣,因为孩子只是因为没有了奖励,所以不在墙上涂鸦了,但孩子还是抱有涂鸦的意愿的,这时候家长可以使用正比奖励来引导孩子规范绘画,就比如让孩子在绘画板上画画,如果孩子能够在指定的地方画画,那么就给予孩子相应的奖励,孩子就会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
写在最后
正确、熟练地运用阿伦森效应,能够让家长在家教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到良好的家教效果,也能够让孩子更加高效地发展成长。
所以,家长要学会重视阿伦森效应,并且将之付诸实践,学以致用,培养出一个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优秀孩子。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