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据中国人民银行报道,10月12日,金融科技发展奖评审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青松主持会议。会议总结了2023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评审工作,评定257个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36项,专项奖10项,涵盖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安全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内容。
金融科技发展奖,2021年由人民银行设立,于1992年的银行科技发展奖升级而来,是国内银行业金融科技领域最具权威及含金量的奖项,可谓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奥斯卡”。据不完全统计,18个一等奖中有6个AI概念,93个二等奖中有13个AI概念,而三等奖136项中有46个AI概念,银行作为获奖最多的金融机构类型,在这次AI“奥斯卡”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占比较高,三等奖AI基本都给券商、期货、保险等非银机构占据。一等奖序号前十中第二和第四分别颁给了中国工商银行的《金融行业千亿级大模型建设和应用项目和交通银行的《基于全域AI技术的企业级全面风险管理项目》。从获奖数据来看,AI在金融行业的发展的特征是银行领域是大行带头干,证券保险领域全面干的趋势。
但还好的是,从应用感受来说,AI还没深入一线,“奥斯卡”的“获奖演员”们,真正向一线和实践普及至少在银行业还有一段时间,中小银行可以从务实出发,重实践轻奖项,重应用轻科研,可能还是有机会赶上这波技术更新发展浪潮的。
整体获奖情况概述
此次会议强调,金融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要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在重点领域持续深耕,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所以此次会议一定是指引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和监管的科技领域评审偏好。
在金融科技发展奖的榜单上,或将越来越多地见到中小银行的身影。虽然全国性银行在规模、技术实力上仍大幅领先,但中小银行如今也愈加重视金融科技,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实现降本增效、拓宽获客及服务范围。
值得关注的是,区域中小银行获奖项目数量占比逐年上升。2020年度银行获奖项目85个,国股行占75个,区域中小银行10个,后者占比11.76%。2021年度银行获奖项目79个,国股行银行占62个,区域中小银行17个,后者占比21.52%。2022年度银行获奖项目82个,国股行占58个,区域中小银行24个,后者占比29.27%。而此次2023年度银行获奖项目82个,国股行占51个,区域中小银行得奖31个,后者占比37.8%。其中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和广东华兴银行获得二等奖。这数据趋势体现了金融科技在“金融普惠”方面的意义,助力中小金融机构,触达更多客户人群。
中小银行怎么干
怎么干一定是先听监管的,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消息,10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情下,如何更好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关键是要做到“善贷”“愿贷”“敢贷”。“善贷”,就是要加强信贷能力建设,善于发现并满足市场需求。既要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推动信贷管理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又要用好灵活务实的传统手段,实现需求深度把握、风险全息画像、流程高效衔接。
无论是信贷管理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AI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字点金的作者高一帆指出,中小银行难,难就难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丧失了营销的主动权。尤其随着社交生态+内容生态共同构成的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金融脱媒现象愈发严重,中小银行遇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失去了流量,失去了客户。但随着ChatGPT、数字人、NLP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部分垂直领域的不断成熟,尤其在互联网营销领域带来的巨大提升,人工智能,或许才是中小银行最后的船票。比精心钻研底层技术更重要的,是找到与技术相匹配的金融场景,以及配套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提升运营质效-反馈模型调优-模型表现更佳-进一步提升运营质效”的良性循环。
大行可以演,小行真得干!(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