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陈星星
“今年小许到家的销售预计和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长。不过前提条件是,我们需要比之前多花费一倍的精力才可以实现。”小许到家创始人许耀宁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说道。
在零售行业中,小许到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但谈及社区团购,就没有人可以忽略其存在。
小许到家是团店模式的创立者。这一模式用线下门店取代了自提点,以加盟方式改变了团长与平台的关系,并且独创了“暴力拉新”的获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的社区团购在流量获取,团长管理等方面的短板,后续被众多平台和企业借鉴模仿。
时至今日,社区团购赛道的热度逐渐退却。不过不少创业者仍在以团店模式入局社区团购赛道,还有一些实体店也在用这一方式获客拉新。因此,小许到家经营状况的变化值得行业关注。
2018年,小许到家在石家庄成立,此后竞争者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其业绩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不过从去年开始,这种向好的态势开始发生了转变。一个典型的变化是,用户在小许到家的购物有所减少。“从前大家一次会买5斤菜,现在可能就只会买一两斤。即便促销做到产品负毛利,也很难拉动销售。”许耀宁说道。
更为重要的是,小许到家的境况并非个例。在消费力下降,社区团购市场规模出现萎缩时,影响会波及绝大多数企业。事实上,同一时期大量团店品牌出现了大规模的关店倒闭。
对此,许耀宁保持难得地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他表示,社区团购的市场仍有一定空间,但企业需要接受周期性波动,降低预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而是花费更多精力在选品上用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对冲客单价的下滑。“我们不要想着今年一定要比去年挣得更多,现在能维持稳定也很好。”
货变难卖了《第三只眼看零售》:近期,很多人反映社区团购的销售出现了明显下滑,小许到家是否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目前各项经营数据是怎样的?
许耀宁:2023年全年,小许到家的销售还在增长但增速不及从前。从下半年开始,我们就明显感受到了生意变难做了,业绩甚至不如疫情期间。虽然单量跟之前比没有明显变化,但客单价出现了下降,这对我们的业绩造成了一定影响。
同时,我们还关掉几家盈利状况不达预期的门店,在河北的门店总数从170多家变成了160多家。用户数量也有新增也有流失,目前基本维持在30万左右的水平。
《第三只眼看零售》: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消费者发生了哪些变化?
许耀宁: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不愿意花钱了。
小许到家的消费者以老年人居多,这部分群体对于市场变化更为敏感。现在他们基本上是能不买的东西就不买,能不花的钱就不花。
一个表现是,以前我们的促销活动都能很有效地带动销售,但现在消费者已经不愿意为此买单了。一些产品我们打折做到负毛利,很多人都不愿意买。这导致我们零食品类的销售出现了严重下滑。同时,刚需类产品的销售量也在下降。以前大家一次会买5斤的蔬菜,现在就只会买2斤了。能动手做的也就不会去购买成品。比如说,以前消费者会买腌好的咸菜,现在更多则是买菜自己腌制。
在此之外,做老年人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虽然这些企业多数不是在做团购的生意,但是它们通过卖保健品等,也分走了消费者一部分的消费力。
《第三只眼看零售》:上述变化下,小许到家面临的主要压力是什么?目前,是否相应地做出了一些调整?
许耀宁: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其一,是盈利问题。社区团购是通过规模优势压缩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在低价的同时实现盈利。当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减少时,这种规模优势会被削弱,利润率也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利润本就微薄,所以一点下滑可能都会导致盈亏平衡难以保证。
其二,是选品问题。从目前的消费需求看,平台销售的产品应该是必需品,一些原本正常销售的产品就不能再上架销售了。蔬果肉蛋奶确实大家都会需要,但是不能每天都卖这些产品。所以如何找到更多的生活必需品,怎样排期保证我们销售时消费者刚好需要?这些对我们来说也是挑战。
具体的举措也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提升利润率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不受影响。事实上,近期我们提升了商品的毛利率。小许到家产品的毛利率为25%-28%。之前的设置会更靠近25%,现在则会靠近28%。门店20%的分成比例不变,总部的利润则会相应提升。同时,我们也在控制运营成本,减少非必要的支出。比如说,我们已经一年半没有更换仓库了,也没有增加总部人员。
二是,专注高频刚需类产品。我之前提到过,需要付出多一倍的精力才能维持销售持平略涨,这个精力实际主要花在了选品上。现在只有非常刚需、性价比非常高的产品,消费者才会愿意买单。
《第三只眼看零售》:现在零售行业的价格竞争激烈,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在追求更低的价格。在这个时候提高毛利率,消费者是否还愿意买单呢?
许耀宁:这一点不用怀疑。小许到家的产品价格已经做到市场最低。即便是28%的加价率,价格依然具备竞争优势,这是我们调整的底气所在。
对于消费者而言,3毛钱、5毛钱的差价在购物中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不是有更好的服务,更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更为重要。毕竟2万块钱的保健品都能卖出去,平台做得够好他们也没有理由拒绝2块钱一斤的菜。
把高频刚需产品做到极致《第三只眼看零售》:小许到家每天只销售几款产品,这要求选品需要做到极其精准。你是如何做到把每款产品都买爆的?
许耀宁:这个问题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找高频刚需低价的产品。我现在多花费的精力实际上也是用在把这件事做得更极致。
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产品都直接对接厂家或产地,把价格控制到了最低。因此,只要该产品消费者有需求存在,销售就不成问题。
举例来说,蔬菜种类很多,但大家常吃的可能也就10个左右,我们就是反复去卖这些产品。最近一次开团卖西红柿,从上午8点到10点,一共卖出去了4万多斤,一共1万多份。这个产品下周我们还会再开团去卖。因为这个量一周可能就会吃完,而且还有很多人没有买。
这也要求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说,很多老年人习惯新蒜上市的时候,一次性买够一年吃的。我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个时间点,在消费者还没有买的时候销售,就很重要了。类似还有冬天的萝卜、白菜、一些节令产品等等。
《第三只眼看零售》:在客单下降的情况下,扩大用户规模也是拉动销售的有效举措。小许到家在拉新、运营上有哪些动作?
许耀宁:消费者总是有来有往,目前用户基本稳定。现在我们不做专门的拉新活动了,而是通过每月一次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新用户以及已经流失的用户。
在门店的具体运营上,我认为服务是关键所在。我们做不到胖东来那样极致的服务,但是门店店长接待顾客时保持微笑,平时把顾客当朋友多跟他们聊聊天,这些都很有必要。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团长开出了多家门店,自己经营的门店业绩就会好于其他的店。
《第三只眼看零售》:团长对于社区团购的经营至关重要。此前,不少平台出现了团长流失的状况,小许到家目前的团长收益与稳定性如何?
许耀宁:我们保证团长有20%的佣金。以前面提到的西红柿为例,当天我们销售最少的门店卖出去了大概200斤,收益大概是70块钱。每天销售4、5款产品,他们整体的收益是300多块钱。一个月赚1万块钱的还是会比打工好一些,所以团长也相对稳定。
针对盈利状况不好的门店,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团长关掉。不赚钱的事其实没有必要去做。但是市场的现状如此,团长需要接受的是赚钱变少的现实。
《第三只眼看零售》:去年小许到家停止了开店扩张。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接下来是否还有进一步扩张的规划?
许耀宁:去年一直在观望。因为很多社区团购平台都在关店,我们没有搞清楚是运营问题还是赛道问题,所以就没有动作。今年该关掉的门店基本关掉了,我判断这个生意还可以做,所以也新开了几家店,目前效果还可以。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规划,不追求门店数量,碰到有合适的店和人就去开。
目标是活着而非增长《第三只眼看零售》:对小许到家来说,现在是最艰难的时候吗?
许耀宁: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2021年,从一家店到做连锁加盟,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不同。但那个时候我什么都不懂,也欠缺管理能力,所有的一些都需要自己摸索,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但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过程,剩下的复制就不会太难。
即便外部市场会带来一些压力,最严重就是我们没有扩张的机会,或者赚钱变少一些,这都是可以接受的。更何况,这个市场还是有空间的。消费者可以不吃零食、不买衣服,但吃饭总是要吃的。因此只要你做得足够好,那也不会存在生存问题。
现在我反而觉得回到零售的本质上,不再追求门店规模和资本注入,而是踏实去选品,靠卖货挣钱。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第三只眼看零售》:但是不扩张就不会有增长。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许耀宁: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增长呢,稳定不也很好吗?
一方面,市场周期波动不可避免,永远追求今年要比去年好这不现实。另一方面,小许到家人员很少,目前总部员工只有12个人,其中还包含6名仓库搬运工。所以我们盈利压力不会很大。所以现阶段,我们能够活着,保证业绩稳定让大家都能赚到钱也就可以了。
《第三只眼看零售》:小许到家之前在做的旅游等生活服务项目,目前业绩情况如何?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吗?
许耀宁:目前,这个业务体量太小,对整体营收没有太大影响。
《第三只眼看零售》:有人提到,小许到家的成功是因为抓住了被互联网抛弃的消费者——老年人,你是否认可这一观点?支撑小许到家发展到现在的关键是什么?
许耀宁:抓住了老年人很关键。因为这部分群体,确实是被主流的企业忽视了,这减少了我们面对的竞争压力。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不会做别的事情。所以只能踏实地把这条路走到黑。
《第三只眼看零售》: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在进入社区团购这个赛道,你对于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许耀宁:研究成功的意义远不及研究失败。因为大家看到的一些典型企业大多硬扛了6、7年时间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新入局的企业是否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是一个问题。而且今天的市场环境完全不同了,之前我们面对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一个连的人数,但现在变成一个军。这一点也需要考量。
在入局之前应该多去看看失败的案例,研究它们为什么失败。如果自身有这样的特点,最好不要贸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