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克林顿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面对如今的俄乌冲突和中国的崛起,这位前美国总统公开表达了对过去决策的“后悔”。乌克兰的核武器,中国的经济腾飞,这些曾经被他视为掌控全局的棋子,如今却成了他反思的焦点。克林顿的“后悔”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另有所图?
=================
克林顿,这位备受争议且极具魅力的前美国总统,他的总统任期中发生了很多戏剧性和转折性的事件。现在,他已离开政坛多年,却在公共场合提到了对过去决策的“后悔”,这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关注和思考。他表示,假如当年没有强迫乌克兰放弃核武器,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俄乌冲突;假如当年不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能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它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这到底是克林顿真正的内心感受,还是一种带有政治意图的表演?他的所谓“后悔”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未知信息?
1991年,苏联瓦解,乌克兰意外得到许多军事遗产,其中核武器令全球震惊,使它成为世界第三大核国家。核武器的威力很大,不论乌克兰是否想或能使用它们,这些武器的存在本身就使得其他国家在与乌克兰打交道时必须谨慎考虑。
但是,这种力量平衡让欧美国家感到不舒服。他们不接受一个不太强大的国家掌握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因为这可能威胁到他们自己的地位和安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度对乌克兰实施压力,采取软硬策略,试图迫使乌克兰放弃核武。1994年,面对多方的压力,乌克兰签订了《布达佩斯备忘录》,承诺放弃核武器,以换取所谓的安全承诺。
克林顿当时对自己的决策感到自豪,觉得无需动用军队就解决了潜在危险。但现在,他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懊悔,说正是当年的决策,引发了今天俄罗斯的鲁莽行动。
克林顿的所谓“忏悔”是否真心,可能需要从不同角度理解。他不断提及自己过去对乌克兰的“施压”,把乌克兰放弃核武器的决定归咎于自己,这与其说是悔过,更像是想指出俄罗斯违背了《布达佩斯备忘录》的承诺。这样做的目的是把俄罗斯推到国际道德法庭的被告位置,同时让美国扮演起维护国际秩序的“正义”使者角色。
仔细看《布达佩斯备忘录》,我们会发现美国在提到“安全保证”时说得并不明确,没有直接承诺会派兵介入。加拿大CTV新闻网和美国《新闻周刊》等媒体也提到,这些西方国家的所谓“保证”更像是没有兑现的承诺,目的是为了引发地区冲突,从中获利。
即便克林顿没有施加压力,考虑到当时大国间的复杂角力,乌克兰可能也会选择放弃核武器。随着冷战结束,全球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核武器扩散不再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新成立的国家要维持大型的核武器库,得投入很多钱和科技力量,这对乌克兰来说非常吃力。再加上国际上的压力,乌克兰很难应对。所以,就算没有克林顿亲自出手,乌克兰可能还是会决定放弃核武器。
克林顿曾有一项被称作“悔事”的决定,那就是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回溯到2001年,克林顿政府大力促成了这一事件。不过,在此前,以美国为首的众多西方国家曾极力反对中国的入世申请。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的立场发生了改变呢?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他们觉得,尽管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不会长久,因为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中国经济最终会崩溃。
有人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种旨在削弱中国经济的手段。他们认为,通过市场开放,中国经济将和全球市场紧密相连,变得对外部市场依赖,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抽离,进而破坏中国经济的基础。
但是,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非但没有垮掉,反而实现了迅猛发展。我国出口贸易额快速上升,在全球市场中的比重持续增加,甚至对某些西方国家的制造业,比如纺织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克林顿对之前的选择感到遗憾,但这遗憾主要源于他对策略判断的失望。
耶伦前财长曾言:“别人送来便宜货,你得写封谢函。” 这反映出美国长期有的高傲态度,他们常把别国当附庸,小看了别国的发展能力。
中国能加入WTO不是单靠克林顿一个人想就能成的,这是中国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也顺应了全球化的潮流。就算美国不同意,中国也有办法加入全球经济,比如自己建立区域贸易集团。克林顿觉得后悔,说明他们美国有时候太自私,只考虑自己利益,把别的国家放在次要位置,没注意到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看克林顿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它们跟美国老是想当老大那一套有很大关系。不管是让乌克兰丢掉核武,还是帮中国进WTO,这都是美国自己想怎么利的考虑,没怎么考虑别国的合理担忧。
克林顿表示“悔意”更像是对美国强权策略失灵的不满。他的话让我们看到了大国竞争和国际政治的不同看法,并提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每个决策都得全面思考各方的利益和需求,以免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