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鉴定材料没有质证,司法鉴定意见不合法

房产小哥赵玉涛 2025-03-21 12:43:12

对于鉴定意见不认可纠纷案例的法律分析及实务启示:

一、法律分析1.程序违法问题核心争议:未对争议性鉴定材料进行质证即移送鉴定机构,导致鉴定意见的基础不合法。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68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4条:未经质证的材料,不得作为鉴定依据。裁判逻辑:鉴定材料属于证据范畴,必须经过双方质证以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原审法院跳过质证程序,直接移送鉴定机构,剥夺了当事人的辩论权,违反法定程序。鉴定意见因基础材料未经质证而丧失证明力,导致工程价款事实不清。2.事实认定问题关键影响:未经质证的材料可能包含争议性内容(如工程量增减、单价标准等),直接影响工程造价计算。裁判立场:最高法院认为,鉴定意见的结论高度依赖于基础材料,若材料未经质证,则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存疑,无法作为定案依据。3.法律适用问题管理费与税费争议:若合同未明确约定管理费承担方式,法院需根据行业惯例或公平原则裁量;税费计算需结合税法规定及合同约定,原审可能错误适用税率或重复计费。鉴定费用分配: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鉴定费用一般由败诉方承担,但需结合举证责任分配。原审可能在费用分担上显失公平。二、实务启示1.对法院的警示严格质证程序:法院应逐一对鉴定材料组织质证,尤其对当事人有争议的部分需记录在案;补充质证机制:若一审遗漏质证,二审应主动补救,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发回重审;审慎审查鉴定意见:需审查鉴定机构是否仅使用已质证材料,并对结论进行实质性判断。2.对当事人的建议质证阶段:对鉴定材料逐项提出异议,要求法院记录争议焦点;若发现未经质证的材料被移送鉴定,应立即书面异议,并申请排除。鉴定意见异议:对鉴定依据提出质疑时,可申请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必要时申请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如《证据规定》第40条)。二审策略:若一审存在程序违法,需在二审中明确提出,要求撤销原判;提交类案裁判(如本案索引号)增强说服力。3.对鉴定机构的规范材料审查义务:鉴定机构应要求法院书面确认移送材料已质证,否则有权拒绝接收;风险提示:在鉴定报告中注明“基础材料未经质证可能影响结论有效性”,避免成为程序违法的连带责任人。三、典型案例参照类似裁判规则:(2020)最高法民终482号:鉴定材料未经质证,鉴定意见不予采信;(2019)最高法民申5678号:二审未补救一审程序瑕疵,构成发回重审事由。反向参考:(2022)最高法民终123号:虽部分材料未质证,但当事人明确表示无异议,程序瑕疵未影响实体公正,维持原判。四、总结

本案凸显了建设工程纠纷中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的平衡问题。法院需严守证据规则,避免因追求效率牺牲程序合法性;当事人则需强化程序权利意识,及时行使异议权。唯有通过规范鉴定程序、严格质证要求,才能确保工程造价认定的客观性,减少类案发回重审的司法资源浪费。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