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一九年,建安二十四年,汉末那颗最炽热的太阳落山了,曹操曹孟德,汉末最大牌的人物在完成大汉房本的过户手续落山了,随即其子曹丕承天受命,改元黄初,登基称帝,传至曹睿及曹髦,司马氏篡魏,窃取三国胜利果实,随后引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提起这段历史,很多人,无数人有了很多的遐想,更多的是曹丕曹睿寿命的短暂,无数人不得不想起那一个本该顺位继承的人-曹操的长子曹昂,或许他的即位能避免华夏历史上三百多年的大乱世,宛城一炮害三贤,也成为了曹操这一辈子的污点之一,那么宛城之战到底对于曹魏的历史进程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崛起,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在这样的局势下,曹操心怀统一中原的壮志,积极谋划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宛城,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它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处于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关中到江淮,从洛阳到襄阳,往来都须经由宛城,其交通十分发达。对于曹操来说,若能占据宛城,便可在战略布局上占据优势,将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向南方延伸,同时也能解除来自南方对许昌的潜在威胁,为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宛城早就被曹操觊觎,这便构成了曹操发动宛城之战的大背景。
(二)张绣投降及隐患
张绣本是董卓麾下的部将,董卓死后,他接手了一部分西凉军,率领部众继续活跃在乱世之中。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张济因关中缺粮,率军进入荆州地界攻打穰城,却不幸中流矢而死,张绣便接管了他的部队,之后选择与刘表合作,屯兵于宛城,成为刘表在北方用以抵御外敌的一股力量。
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宛城附近。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张绣在谋士贾诩的劝说下,考虑到双方实力差距,决定率众投降曹操。然而,曹操对张绣的接纳并非出自真心,他更多的是看重张绣所掌握的军事实力,以及宛城这一战略要地。对于张绣而言,投降曹操本就是形势所迫,内心对曹操未必全然信服,而曹操这种心怀算计的接纳态度,让双方的关系变得貌合神离,为后续宛城之战的爆发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二、宛城之战的具体过程
(一)曹操出征与张绣投降
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正月,曹操率领大军,来到了宛城北部的淯水。彼时的张绣,虽有贾诩这位谋士在旁辅佐,但整体实力与曹操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曹操代表着东汉朝廷,张绣若与之对抗,在道义层面也处于下风,于是,张绣没有进行激烈抵抗,选择开城投降了曹操。
这对曹操来说,可谓是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宛城,自然是十分高兴。随后,他邀请张绣及其部下前来相聚,众人一同开怀畅饮,场面其乐融融。然而,就在这看似和谐的氛围中,曹操却做出了一些不妥的行为。他霸占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要知道张济是张绣的叔父,曾是董卓部下,还护送过汉献帝回洛阳,后来攻打荆州时不幸中流矢而死,张绣这才执掌其兵马并依附刘表。除此之外,曹操还和张绣的部下来往密切,这让张绣心中疑虑渐生,开始担心曹操会对自己不利,一颗不满的种子就此种下。
(二)张绣反叛与曹操大败
张绣面对曹操的这些行为,又气又怕,无奈之下,只好向谋士贾诩寻求对策。贾诩经过一番谋划,建议张绣先把曹操的护卫典韦邀请到大营中,然后故意将典韦灌醉。毕竟当时曹操只是对付张绣,又要防备袁术、吕布等诸侯,所以这次出征并没有率领太多武将,只要先解决掉典韦这个强劲的护卫,再派出大军,就有机会俘获曹操。
当张绣大军出动的消息传来,曹操赶忙呼唤典韦,典韦虽从醉梦中惊醒,可武器早已被藏了起来,只能赤手空拳与张绣的部下短兵相接,战斗力大打折扣。但典韦不愧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即便如此,依旧奋力拼杀,为曹操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曹操逃亡过程中,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伴其左右,可曹操的战马被张绣军击杀,危急时刻,曹昂毅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父亲,希望能助曹操逃脱。最终,曹操成功摆脱了追兵,可曹昂和曹安民却被张绣大军击杀,典韦也因寡不敌众,身上多处负伤,在击杀数人后,怒目大骂而死。而经此大败,曹军上下军心不稳,一片混乱,只能狼狈地退回许都。
三、宛城大败对曹操的影响
(一)军事方面的损失
宛城之战对曹操在军事层面的打击是颇为沉重的。首先,在战斗过程中,曹军死伤无数,大量精锐士兵折损于此,这使得曹操原本较为雄厚的兵力一下子锐减,军队的战斗力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要知道,在那个乱世之中,兵力就是立足的根本,如此大规模的兵员损失,无疑削弱了曹操后续扩张以及应对其他诸侯威胁的能力。
再者,宛城这座极具战略意义的城池被张绣重新占据。宛城作为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是各国往来的关键要冲,交通十分发达,无论是从关中到江淮,还是从洛阳到襄阳,都得经过此地。曹操失去了宛城,就等于失去了向南方拓展势力的一个重要跳板,其原本规划好的战略布局出现了重大缺口,后续想要再次谋取此地,又得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
而且,在曹军撤退之时,恰逢宛城地区连日暴雨,洪水泛滥,道路泥泞不堪,这让军队的行军变得异常艰难,各种物资器械也在这糟糕的路况下或损坏或遗失,进一步加剧了军事方面的损失。可以说,经此一役,曹操在军事上可谓是元气大伤,陷入了较为被动的局面,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重新整顿军备、弥补战略要地缺失带来的劣势。
(二)政治威望的打击
曹操本想通过顺利征服宛城,来向天下展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其统一中原的坚定决心。毕竟在当时诸侯割据、纷争不断的局势下,一场漂亮的胜仗往往能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威望,让各方势力不敢小觑,同时也能增强部众对自己的信心与忠诚度。
然而,宛城之战的惨败却让他陷入了极为尴尬和被动的境地。在部众眼中,曹操原本近乎战无不胜的形象出现了裂缝,大家开始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决策判断力产生了质疑,这对于维系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极为不利的。比如一些原本对曹操充满信心、愿意死心塌地追随的将士,可能也会因此而动摇,担心跟着曹操是否还能成就一番大业。
而且,这次战败对曹操后续的军事行动和战略部署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他诸侯看到曹操吃了这么大的亏,便觉得有机可乘,可能会更加积极地谋划对曹操的攻势或者采取一些不利于他的行动。同时,曹操自己在制定后续战略时,也不得不考虑宛城战败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行事会更加谨慎,甚至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过于谨慎而错过一些战机。此外,这场战役也充分暴露了曹操在用人和决策方面存在的不足,他轻信张绣的投降,没有充分考虑到张绣可能反叛的因素,在战术布置上也没能顾及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军队在恶劣环境下作战困难重重,这些都成为了各方质疑他能力的把柄,使得他的政治威望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三)曹氏家族的内部变化
宛城之战给曹氏家族内部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在这场战役中,猛将典韦为了掩护曹操撤退,孤身奋战,在手下士兵全部战死后,他虽身负重伤,却依旧凭借着惊人的勇猛徒手击杀数人,最终因伤势过重、力竭而死。典韦作为曹操麾下的得力战将,其战死对于曹操来说是失去了一员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保驾护航的虎将,是军事力量上的一大损失。
而更为关键的是,曹操的长子曹昂也在此次战役中不幸牺牲。曹昂本就是曹操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选,他性格谦逊、聪慧刚正,深得曹操的喜爱与栽培,一直以来曹操都有意将其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其在曹氏家族以及整个曹魏势力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曹昂的离世,瞬间让曹氏家族的继承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本较为清晰的传承脉络变得模糊起来。
这就引发了曹丕和曹植等兄弟之间的立嗣之争,各方势力为了支持不同的继承人选,开始明争暗斗,加剧了曹氏宗族内部的消耗。大家不再像以往那样齐心,而是为了争夺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彼此之间产生了间隙与矛盾,内部的团结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这场立嗣之争还改变了曹丕等人的命运走向,曹丕为了能在竞争中胜出,不得不花费大量心思去经营、谋划,曹植也因此陷入了复杂的权力斗争漩涡之中,整个曹氏家族内部的氛围变得紧张而微妙,这种内部的动荡和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曹魏势力后续的发展走向。
四、宛城大败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一)与其他诸侯的关系变化
宛城大败后,曹操的注意力很快因其他诸侯的情况而发生了转移。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袁术公然僭越称帝,这一行为严重违背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曹操便将目光聚焦到了袁术身上,准备对其进行征讨,以维护自己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代表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借机扩张自身势力范围。
而张绣这边,在贾诩的精心谋划与劝说下,于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拒绝了袁绍的诱降,转而率军再次归降曹操。这一举动对当时的局势影响颇大,首先,张绣带来了近万骁勇善战的凉州兵,极大地补充了曹操的兵力,让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了一定恢复。要知道此前宛城之战曹操损失了大量兵马,张绣的归降无疑是雪中送炭。
再者,从地理位置上看,张绣原本驻扎军队的宛城,与颖川郡相毗邻,而且自古就是南方势力北进的战略要地,时刻威胁着曹操所在的颖川地区,长期都是曹操的心头之患。此次张绣归降,使得曹操避免了可能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能够全力应对袁绍,安心在官渡一带布局战事。
并且,张绣归降后还参与了后续诸多重要战役,比如官渡之战,在战场上力战有功,为曹操击败袁绍贡献了力量,还升为破羌将军。后来又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食邑增加到两千户。张绣的这些表现,改变了各方势力之间的制衡情况,让曹操在与其他诸侯的对抗中多了一份助力,同时也让其他诸侯重新审视与曹操之间的力量对比。
(二)对东汉末年格局的影响
宛城之战虽然在规模上比不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对整个东汉末年的格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对于曹操个人而言,这场大败促使他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对待张绣投降一事上,他过于轻信和冒进,没有充分考虑到对方反叛的可能性,同时在战术布置上也没能顾及到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军队在恶劣环境下作战困难重重。经此一役,曹操吸取了教训,在后续的军事行动中变得更加谨慎,无论是战略谋划还是战术安排,都会反复斟酌,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从更宏观的东汉末年政治格局和军事形势来看,宛城之战打破了原有的一些势力平衡状态。曹操在战败后,势力发展一度受挫,其他诸侯看到曹操吃了这么大的亏,便觉得有机可乘,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比如袁绍可能就因此更加坚定了与曹操一决高下的决心,加快了在官渡地区部署兵力等准备工作;刘表或许也在重新考量与曹操、张绣之间的关系,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应对策略。
而且,宛城之战的后续发展,像张绣的再次归降以及在曹操阵营后续作战中的表现等情况,也影响了一些势力的选择倾向。曹操接纳张绣并对其加以重用,在一定程度上向天下展示了自己不计前嫌、诚心招贤纳士的胸怀,这在后续也起到了示范效应,使得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势力或者人才,在考虑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