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黑斑病防治技术

银杏落金扇 2025-02-11 19:40:15

李子是我国广受欢迎的一种水果,因其酸甜适口、爽脆可口并富含营养物质而被众多消费者喜爱。

然而,随着市场上李子价格的逐年提升,吸引了众多果农发展李子种植业,其中最常用的品种就是秦美,但却面临着高度致命的黑斑病威胁。

在此情况下,有许多果农向我求助李子黑斑病的防治措施。

那么,李子黑斑病是怎样的一种病害,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又是什么呢?

李子黑斑病简单概述。

李子黑斑病又名李子黑星病,主要病原是由多种专性寄生真菌组成的菌群,并以芽孢的形式固着在枝条上进行越冬。

在第二年春季,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这些芽孢会开始生长并向外溢出菌液。

菌液内含有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形成水滴状的细小液珠。

在在春季下雨期间或有空气流动时,雨滴或气流会弹出这些液珠,使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附近植物体上。

但并不是每个孢子都能成功感染植物,只有在条件适宜时,孢子才能引起感染。

一般情况下,当植物表面有水分存在时,有利于孢子萌发并穿透植物表皮进行感染。

随着外界环境条件不断变化,其所处的湿度和温度水平也会影响到病原体感染植物的几率。

另外,在果园中,本田蚊子等昆虫也会起到传播病菌的作用,它们会停留在带有病原体的液珠上,然后再转移到其他植物上,从而将病原体传播到其他地方。

李子黑斑病发病症状和规律。

1.李子黑斑病初期症状表现为。

当分生孢子落到植物表面后,会在潮湿环境中加速萌发并穿透植物表皮进行感染。

在叶片上,发病症状最初表现在叶尖附近,会形成褐色的小圆斑,这些圆斑逐渐扩大,成为直径约为 3mm 的深褐色圆形斑点。

当温度较高且湿度较高时,还会进一步加深并扩大,同时呈湿润状态并分泌黏液。

在幼果和成熟果实上,发病症状表现为果面上出现 1~2 个褐色的小圆斑,在果实上部或周边开始生长,并且斑点逐渐加大,最终成为直径 8~10mm 的深紫色大病斑。

在此阶段,借助气流的作用,大量的分生孢子会从病斑中飞散出来,并随着风雨传播到其他植物上,继续引起新一轮的感染。

而在枝条上的发病症状表现为,由于枝条内外环境湿度差异过大,使得树皮内侧形成较大的水滴,引起树皮开裂,从而导致树脂溢出、干缩,并最终导致组织死亡,形成溃疡伤疤或枯死枝条。

2.李子黑斑病发病规律与适宜气候条。

根据多年的观察与试验结果显示,李子黑斑病最适合发病的气候条件组合为: 气温为 19℃~28℃,相对湿度范围在 70%~90% 之间。

因此,在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李子黑斑病菌会大量繁殖,并引发严重的病害。

同时,还发现黑斑病的发育和传播与湿度具有密切关系,当相对湿度大于95% 时,黑斑病会迅速蔓延,此时即使有额外的降雨,损害程度也不会增加太多。

综上所述,相对湿度最低为85%时,对减缓黑斑病的发展已有明显效果,然而,如果相对湿度低于70%时,黑斑病几乎完全停止扩散。

研究还发现,一旦湿润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就会迫使菌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繁殖,并形成可传染性很强的气体。

这种现象表明,当环境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潮湿状态,将显著提高李子黑斑病的传播速度。

李子黑斑病防治技术。

1.李子的抗病力与树势、品种和成熟期相互关系。

在调查了世界各地数百个李子品种的抗黑斑能力后,发现强壮的树势和早熟品种相对较抗病,而弱树势和晚熟品种则表现出明显的敏感性,这说明树势、品种与抗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2.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果树抗病力。

为了有效防治李子黑斑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包括改善果园管理等方面,以增强果树自身的抗性。

首先,要保证土壤疏松适度,以防止根系缺氧,从而降低抗性;

其次,要保证树体丰满,以促进光合作用新陈代谢,提高树势;

最后,要施用充足量的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细胞结构稳定性,提高抗性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改良土壤酸碱度,以提高抗性能力。

3.选栽抗病品种。

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是预防和控制黑斑病最经济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建议优先选择具有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栽培,以减少因黑斑病造成的损失。

4.合理修剪。

合理修剪是防止树冠通风透光不好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修剪可以有效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从而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叶面温度。

同时,还要采用合理袋装和密封方法,以防止袋内潮湿环境过于浓厚,从而导致叶面温度过低,否则将加速叶面结露和水分蒸发。

5.清除传播源和喷药防护。

为了减少传染源带来的影响,需要清除带菌枝条和老化果实,以降低黑斑病发生概率。

此外,在喷药方面,可选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及链霉素等杀真菌或抑制真菌药剂进行防治,但具体使用时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以提高防治效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