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夫木牍——两千年前的家书,大家从中读出什么样的历史味道呢?

采蓝说历史 2025-04-04 17:52:44

大多数普通人读历史都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为某些历史场景中的既得利益者,从而获取精神上的自嗨。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臆想症,得治!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会要么坏要么蠢地掐头去尾地、投其所好地给大家讲一些别有用心的片面历史。真假是非不重要,只要你们开心就行。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很多底层人就根本没法正确地去认知它,只是觉得它使得秦国变强大了,而秦国最终又一统天下了,所以便极端地认为“商鞅变法”是包治百病的治世良药。却看不到秦朝二世而亡、看不到天下苦秦久矣、看不到深受战争之苦长达数百年的百姓在天下一统之后居然会揭竿而起、武装反秦……他们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风光无限的秦国统治者,而完全忽视了在秦国高压统治下的民生民计问题。

人,向往甚至膜拜他人的成功,这无可厚非。但是眼里只有那些虚幻的光鲜亮丽、丰功伟绩,大抵就是陷入了一种自我认知困境或者误区。俗称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还在为贩卖自己的人歌功颂德。

请大家要记住,历史文化不全是王侯将相的风云故事,不全是庙堂之上的精妙算计,历史文化的主体其实应该是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内容是各个阶级、各类人们共存共生的智慧和方式,别太把普通老百姓的历史感受给屏蔽、忽略了。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不都是平头百姓吗?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考古发掘中,后被称为“黑夫木牍”的两封秦国士兵写给家人(大哥中)的家书出土了。黑夫木牍是我国秦朝两位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二人写给大哥衷的家书,两块密密麻麻的木牍上合计写着五百二十七字,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家书实物。

根据家书描写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肯定“黑夫木牍”是成于战国晚期,也就是秦国灭楚的期间。黑夫和惊两兄弟是秦国名将王翦率六十万精兵灭楚中的两个大头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咱们先来看看黑夫木牍里面到底讲了一些什么,我们从中窥一斑而知全豹又能体味到一些什么样的历史觉悟?

第一个木牍是黑夫写给大哥中的(11号牍),原文大致如下: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嬃)故尤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嬃)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记事可(何)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新婚妻子)、妴(新生女儿)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具体内容咱们就逐字逐句地翻译了,就顺着这封家书往下聊吧。

黑夫和惊再次给(大哥)中写信,问家里和母亲是否一切安好,自己两人一切如常。这没啥好说,就是家书的标准格式化内容。

随后,黑夫又说自己几天与惊短暂分离,今天才聚一起。

黑夫这次写信的直接目的是什么呢?是让家里给自己兄弟寄点钱过来,是让母亲做几身夏天的衣服送过来。

这个时候,咱们就不禁想问了,那些把商鞅变法捧上天的朋友,对于大秦锐士为国征战却连衣食方面的基本保障都必须自给自足,你们有何感想?不是商鞅变法给普通老百姓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吗?怎么还要自带口粮去战场搏命呢?所以,很多时候,人的三观要正,良心要善,别颠倒是非地把“资本家让大家自带口粮去帮他们奋斗”说成了是“资本家的慈善”。不是咱们小看这些人的格局,但凡让他们自掏腰包去给某个老板打工,他们不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才怪!

然后,黑夫继续说,要家里根据当地的物价合理安排,如果当地的布料价格便宜,就买布做成衣服送过来,如果当地的布料价格昂贵,就别花那个冤枉钱了,直接寄钱过来,自己在本地买布做衣服。

黑夫和惊两兄弟在经济方面都精打细算到了这种程度了,他们家显然也不是经济条件特别好。既然如此,商鞅变法打造的军功制已经在秦国运行了近百年了,他们家的日子为什么依然过得并不宽裕呢?当然,大家可以怀疑黑夫他们家之前没出现过什么立有军功的勇士。那大家想一想,黑夫和惊算是同时成为职业军人了吧,两个在职军人的家庭应该这么拮据吗?

黑夫就要跟大军去淮阳了,攻打反叛的淮阳要很久,会不会受伤还不知道,希望母亲给黑夫钱不要太少。

从这大家也可以明显读出黑夫和惊对于自己的未来是没有任何把握的,甚至是有点忧伤和悲观的。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自己能不能安全无恙还不一定,所以希望家里给自己寄钱不要寄少了。大家仔细去品一品这一番话吧,是不是有点及时行乐少给自己留点遗憾的味道?

如果家里收到信了,一定要记得给自己回个信。告诉自己,他们兄弟在战场上拿命博取的国家奖励安排到位了没有,具体的安排是什么?自己的战功就是家人的平安符,如果国家兑现了承诺,自己也就放心了。另外,衣服一定要寄往南军,别寄错了。

普通人只有生存,而没有什么真正的生活。黑夫和惊真的就是所谓地上阵杀敌的英雄吗?其实他们跟我们当下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劳累的打工人有什么两样呢?我在外没日没夜地干活、舍生忘死的拼搏,就是想托起一家老小的生活。所以会特别担心家里和家人的情况,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跟家人唠唠叨叨几句。

信的结尾部分也是格式化内容,就是:替黑夫、惊好生问候姑姑姐姐、特别是长姑姑,还有季须等人。另外,帮忙问问婴记季,黑夫、惊跟他谈的事他有没有着落。再帮黑夫、惊问候住在夕阳里的吕婴、住匾里的阎诤丈人.。惊的新媳妇、小女儿也都还好吧?并告诫家里人要和和睦睦地生活,因为只有见识了外界的无情,才能理解家庭温暖才是最实在的。

这里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说的,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秦国的耕战一体化。秦国的男丁自成年之后,就要从农民和士兵两个身份无限轮岗,直到50多岁的退休年龄到了,才能真正安稳下来。一般地,秦国的征兵是二丁取一,但如果战事紧张的时候,也会五丁取三、三丁取二的。按照黑夫和惊的情况,他们家应该是三丁取二,中、黑夫和惊三兄弟,随时得有两个人在服役。而且这种服兵役的背后是充满各种离人泪的,什么与新婚妻子、新生孩子阔别无期,这是常情。

第二块木牍是(6号牍)小弟惊写的家书,原文大致如下: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薪),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废)毁,以惊居反城中故。 惊敢大心问姑秭(姐),姑秭(姐)子彦得毋恙……?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内容跟黑夫的家书大致差不多,所以就不一一给大家翻译了。其实两兄弟分别跟家里写了一封差不多的家书而已。

这两份家书是黑夫和惊在秦国灭楚的前线战场写给家里人的家书,收信人是其大哥中(或衷),这说明在当时,中这个大哥应该是在陕西的。但是最后中的坟墓是在湖北发掘的,背后大致能够说明,黑夫和惊最后应该是没有平安回家,否则兄长也不会把两人的家书带在身边以寄托相思。另外,也可以看出后面中也是再次入伍从军了,并也埋骨他乡了。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忽视古往今来那些普通阶层的命运兴衰、荣辱归宿,这是人性的荒凉和悲哀。

黑夫刚刚获得了爵位,尚未亲眼看到所谓的奖赏,就最终长眠于异国他乡了;惊刚刚娶了新妇尚未团聚多久,也没能看到女儿妴长大成人,就永远回不去了。衷在两个兄弟都死在为国征战上后,再次出征,也死在了湖北。这才是大时代在小人物身上留下的缩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些朋友,牵强附会地把“黑夫木牍”解读为战争时代的家庭温情,咱不否认这里面有一些这样的温情元素,比如信中对母兄和妻女的牵挂,对妻子的劝勉,都是充满人间温情的。但咱也不完全认可其背后释放的核心信息是家庭温情,因为战争的残酷、现实的无奈在其中是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的。

比如,“黑夫家书”中“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正是对这一残酷征伐战争的真实写照,充分显现出了古人直面战争与生死的紧迫与无奈。

又比如,家书中从“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衣之南军毋……不也”、“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䋨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这些细节就跟《木兰诗》一样,表明秦国驱动战争机器的方式是“自筹物资”的粗暴方式。

还比如,文中衷、黑夫和惊三兄弟的父亲从未露面,大抵是早已去世了。可是他们的父亲是怎么去世的呢?或许大概率也是死于战争吧!再加上这三兄弟后面也相继战死沙场了。也就是黑夫他们一家,男丁几乎全部死于战争了。我想,这种结局一定不是他们所希望的、所愿意接受的。

我们现实生活之中,有很多极端狂热分子,鼓吹战争、崇尚暴力,所以会比较崇拜商鞅变法那样的高压统治方式。但事实上,他们往往都是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刀子没有砍在自己身上时,他们全身没有一块骨头是软的,但一旦自己置身于同样的处境,就会变成一个怨妇一样,全是没有一块骨头是硬的了。

也许,在大的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兴衰荣辱并以一定能够阻止或者改变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大趋势,我们终究是沧海一粟。但这并不代表小人物的命运和处境就不值得关注和重视。秦扫六合,何其雄武?可是又有多少无名之人沦为了帝国大厦下的累累白骨了呢?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职场之中,有些黑心的资本家和管理者最喜欢干的是什么?就是逼着、哄着那些艰难生存的底层员工去讲无私奉献。用一个可能永远实现不了的利益大饼和一些高压管理手段,软硬兼施地让所有底层人身不由己、奋不顾身地为自己的宏图霸业去流血流汗……至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底层人是死是活、是好是坏,又真的有多人关心和在意呢?

咱在介绍商鞅和商鞅变法的时候,曾经讲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很多人说商鞅变法是依法治国,是给中国注入了法治思想,这个我不反驳,我关心的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是立法为民,是把司法解释权交给民众,是让民众活得更有安全感、选择权……所以,也许是我的觉悟有限,时至今日,我依然对商鞅变法那一套没办法做到全盘肯定,我唯一承认的是商鞅乱世用重点、重症下猛药的搞法在秦国崛起之初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仅此而已。

最后,真心地跟我所有的家人、朋友们说一句,多关心关注那些与自身命运和生活强相关的人和事,那些遥不可及、镜花水月的事情,即便看起来特别的富丽堂皇、光鲜亮丽,只要跟自己是弱相关,就需要理性吃瓜了。

上述种种,若有不妥,请大家宽容包涵。因为我从未把自己想象成秦王过,我永远觉得自己一直都是黑夫和惊这种依赖于人间烟火的小市民。所以,我没办法做到像商鞅那样去极端刺激我们勤劳善良的同胞!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