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强大中原帝国折戟朝鲜半岛,终被拖垮

小瑀说史吧 2025-03-12 15:57:05
序言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指612年到614年,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这场战争均以隋朝的战败而告终。这场战争使隋朝三十余万士兵丧生,三四百万农夫流离失所,社会阶级矛盾激化,隋朝国力遭受严重打击,中原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统治宣告崩溃。

三征高句丽的历史背景:中华帝国与高句丽恩怨已久

在讲解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高句丽的历史。

许多人提到高句丽,以为就是今天的朝鲜,实则不然。无论从文化还是疆域,高句丽和朝鲜都有着很大差别。

高句丽最早是在公元前37年,西汉时期由扶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

没错,高句丽最早发源于朝鲜半岛,但那个时候的朝鲜半岛大部是汉帝国疆域,所以高句丽人仍属大汉子民。

随后的上百年里,高句丽人迁了几次都,但主要在今天的辽宁和吉林迁徙,毕竟朝鲜半岛北部挨着长白山,气候严寒,山地崎岖,实在不适合发展,就索性搬到东北境内。

所谓穷则思变,高句丽人也不想过着忍饥受冻的生活,于是就学着他的邻居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依靠“抢劫”发家。

但面对强大的东汉帝国,小小的高句丽实在占不到便宜,经常被揍得满地找牙,所以干脆选择“投降”归附,希望得到大汉天子的庇护赏一口饭,终汉近二百年,高句丽处于中原羁縻统治之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代。

高句丽人觉得有机可乘,便开始蠢蠢欲动,不过三国的枭雄可不是白给的。

先是被辽东郡太守公孙度压制,公孙家族被司马懿灭掉后,高句丽觉得又有机会了,结果又被曹魏大将毌丘俭一顿胖揍。

这样一来,高句丽只能继续蛰伏。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进一步混乱,北方被匈奴、鲜卑等胡人蹂躏,对外战略全面收缩。

而高句丽终于迎来崛起的机会,在上百年时间里占领朝鲜半岛北部,将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版图。

到南北朝后期,高句丽已成为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抵辽河,北达辉发河(松花江支流)、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强大帝国。

也就是说,高句丽不仅拥有朝鲜本部,就连现在的东北地区都占了,而且到580年隋朝建立时,高句丽已存续六百多年,在隋朝面前是一个“爷爷辈”的存在。

当然,隋朝可不是“吃素的”,隋文帝杨坚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隋朝国力迅速发展,于589年灭亡南朝陈,统一全国。

面对中原王朝的恢复壮大,高句丽感到不安,他希望自己可以维持东北亚霸主地位,遂屡屡侵犯东北边境,但多次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杨坚出身于关陇军人世家,对外采取积极战略,面对高句丽的挑衅,很不屑的致书高句丽平原王高汤:

“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在信中,杨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怒斥高句丽不居人臣。此后高句丽不予理会,继续寇边。

598年,杨坚以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领水陆三十万伐高句丽。

只不过这次远征并不顺利,抵达辽东不久即遭遇大雨和疾病,再加上粮草补给困难,隋军病死者甚多,无奈之下只能返还。

但这次远征还是给了高句丽极大震慑,高句丽王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607年,隋炀帝杨广继位的第三年,高句丽又开始“不老实”,竟暗自联络突厥,行为不轨,杨广给予警告,无济于事。

此时的杨广刚刚灭掉西北强国吐谷浑,此前突厥被肢解,岭南业已臣服,如今只剩下东北边疆问题待解决,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之人,对高句丽战事提上日程。

一征高句丽:吊民伐罪遭大败,引燃国内农民起义

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下诏征讨高句丽。这次杨广做了充分的准备,力图毕其功于一役。

为此,杨广集结天下军队一百三十余万,无论南北远近,全部汇合于幽州涿郡,同时征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

杨广命幽州总管元弘嗣在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为完成工期任务,严厉监督民夫造船,工匠们昼夜在水中工作。

由于环境艰苦,工匠们的腰和腿上都长出蛆虫,十之三四的人因感染或伤病死去。除了打造船只,数十万民夫从各地运输载兵甲及攻取之具,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隋军汇集一百三十多万主战兵马攻打高句丽,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

此次攻打高句丽的军队分三路,第一路过辽水攻取辽东,第二路由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走水路直取平壤,第三路由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路军马共三十余万大军向鸭绿江进发。

612年三月,隋朝与高句丽正式开战,双方首次交锋战场在辽河开打。

工部尚书宇文恺修筑浮桥,隋军从西岸进攻,高句丽军趁其半渡而击之,箭矢如雨,隋军无法登岸,死亡甚众。

此后隋军不得不采用人海战术疯狂反扑,在付出大量伤亡代价后包围辽东城(辽宁辽阳市附近)。

杨广亲率主力在此会师,命令所有军事行动都要先行奏闻,等回复命令再进发。

此后隋军大举攻打辽东城,高句丽军顽强抵抗,但挡不住隋军疯狂攻势,便主动请降。但由于杨广有言在先,若高句丽投降,应该安抚接纳,勿纵兵进攻。

所有隋军诸将不敢攻城,只能停下等待杨广命令。

而高句丽守军趁机修补城墙,恢复体力,几个回合下来,高句丽发现了隋军这个规律,于是玩起时间差战术。

以至于每次高句丽守军在支撑不住时就宣称投降,隋军只好停止攻城,然后高句丽修筑防御工事后再继续抵抗,如此这般,隋军打了一个多月始终不能占领辽东城。

除了陆路军队失利,水军同样受挫。统领水军的来护儿在此前平定陈朝时立下赫赫战功,备受杨坚、杨广两任皇帝器重。

然而这次出征,来护儿吃了大亏,在浿水(今朝鲜大同江)一带击败敌军后轻敌冒进,在平壤城下被敌军诱敌深入击败,损失惨重,四万主力几乎全部被歼灭。

当然最惨的还是宇文述一路,此路军马深入辽东腹地和朝鲜半岛,不过携带的粮草、排甲、枪槊以及军需物资太沉重以致于难以负荷,士卒只能丢弃粮草,结果才走一半路程,粮草已快要耗尽。

高句丽得知隋军将士面有饥色,羸弱不堪,遂采取示弱诈败,诱敌深入策略,每一接战就诈败、撤走。宇文述渡过萨水(今朝鲜清川江),追击至平壤城下。

此时的高句丽守军已恭候多时,凭险固守。宇文述难以攻下,且粮草耗尽,只能撤军。

高句丽军趁机从四面攻击,隋军大败,且战且走。待回到达鸭绿水后,宇文述九路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三十万人只有2700人返回辽东城,物资军械丢失殆尽。

至此隋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以失败告终。然而伴随着这次战败的是,帝国统治根基开始松动。

此前杨广于605年修建东都洛阳征发民力二百余万,从604年至610年用六年时间开凿大运河征发民夫三百多万。

加上征讨吐谷浑、高句丽,十年时间里被征发百姓不下一千万人次,徭役累病死者过半。

征战高句丽后,耕地荒芜,谷价踊贵,再加上官吏贪婪残忍,掠夺百姓,致使民力衰竭,社会阶级矛盾深化。

大量百姓聚集反抗,占据山林为盗贼,一片末日景象浮现在隋帝国上空之上。

二征高句丽: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613年初,隋炀帝杨广决定二征高句丽,杨广始终不愿相信堂堂大隋朝连一个东北穷壤小国都打不过,所以再次征集天下兵马于涿郡。

经过两个月的准备,杨广第二次御驾亲征,分两路进攻。一路渡辽水,攻打辽东城,另一路由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军趋平壤,杨广本人亲自驻辽水督战。

这一次,杨广吸取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而且架设飞楼、撞车、云梯等大量攻城器械。

613年三月,辽东之战打响,隋军发动猛攻,箭矢弓弩如雨下,投石车抛掷巨石,倾泻至辽东城,同时隋军士兵挖掘地道,配合攻城。

高句丽守军则凭借坚城厚墙顽强抵抗,双方昼夜不停连续厮杀20余日,伤亡惨重,但隋军始终没有进展。

由于隋军补给过长,因此杨广力图速战速决,命造布囊百余万个,里面盛满土,堆成大道,使将士沿此道登城,又造高出城墙的八轮楼车,以强弓劲孥俯射城内。

双方厮杀十分惨烈,一时间辽东城墙内外尸体堆积成山,血流成河。

然而就在双方拼杀正酣时,杨玄感在中原起事反隋,百姓父老群起响应,有送牛酒犒劳支持,有到军门请求效力,每天有数千人投靠,声势十分浩大,反叛的消息传至辽东前线。

杨广被迫撤军,由于事情仓促,大量军资、器械、营垒、帐幕等来不及收拾,全部丢弃,堆积如山。

高句丽得知消息后,出动数千士兵追击,隋军不敢恋战,一路南逃,高句丽跟随抄击,杀掠数千人,另有数万士兵中途逃跑,二征高句丽以隋朝失败告终。

不过杨广是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打不过高句丽,对平叛却颇有心得,杨广认为不把反叛者都杀了,就无义惩戒后人,连续斩杀三万多人,都籍没其家。

不过有三分之二都是被冤杀,凡是接受过杨玄感赈济粮食的百姓,也都被坑杀于洛阳都城之南。

杨广以为严刑峻法就可以稳定统治,殊不知这样做加剧了阶级矛盾,百姓对政府愈加不满,而杨广也错过了最后挽救隋朝危机的机会。

三征高句丽:大随帝国分崩离析

在解决杨玄感后,杨广于614年决定三征高句丽,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于涿郡。只不过这次隋帝国再也榨不出“新鲜血液”供杨广挥霍。

614年三月,杨广到达涿郡,但所谓的天下之兵却没有如期“赴约”,很多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

杨广以铁腕手段斩杀叛军者,仍无法阻止。反正进也是死,退也是死,倒不如有尊严、自由的死去。皇帝也好、朝廷也好,百姓早已不在乎。

这次战争,隋军开战之初就颓势尽显,只有来护儿在毕奢城(今辽宁大连金州区)击破一支高句丽军。

高句丽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国力消耗殆尽,隋朝内部发生大乱,各路诸侯反叛、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双方僵持之际,高句丽先泄了气,高句丽王高元遣使请降。

此时的杨广也无力再战,面对高句丽主动投来橄榄枝,只能顺着台阶下,但好歹挽回了大国的尊严。

不过杨广找回了面子,但输了里子,连续三年征战使隋朝三十万军人丧生,大量民夫死亡,巨额物资损失无数,隋朝国力遭受严重削弱。

同时有三四百万人被各种频繁徭役驱使,田地抛荒,乡野人烟断绝,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

史料记载:

“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以致百姓困穷,财力具竭,乡里之中烟火断绝,易子相食。”

一片末日景象再次浮现,各地爆发大量农民起义,至此隋朝统治彻底崩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