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怡和是英资,李嘉诚是华资。李嘉诚对香港置地资产一直有非常大的兴趣。于是在1978年和1988年分别发起了两次收购,但都没有成功。
1978年,李嘉诚看好九龙仓,开始吸纳它的股票,引来了股民的疯狂跟随。这时候,怡和正经历海外收购失利,所以就请汇丰银行出来当中间人,和李先生讲和,于是李先生就把自己手里九龙仓的股份以高价转卖给了包玉刚,这是第一次谈判的结果。
虽然李先生没有并购成功,怡和仍然失去了九龙仓,但从中赚了好几个亿,也不算太吃亏。这笔钱后来用来购买了香港置地的股票,并将香港置地归集到怡和的名下。因为时局的影响,香港的市场比较冷,怡和在大环境影响下也面临一些困难。这时候,李嘉诚又一次出手想要收购香港置地,这是怡和和李嘉诚以及其他华资财团进行的一次特别的较量,之后终于坐下来谈判,最终港资对怡和的狙击仍然以和谈收场。
怎么收场呢?这两个人签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合同。合同规定,李嘉诚每年减持1%,怡和每年增持1%,也就是说,怡和每年从李嘉诚手里收1%,李嘉诚每年转让1%的股份给怡和,但每年的价钱随行就市。这个合约要执行多少年呢,一共是26年,李嘉诚才彻底从香港置地退出。直到26年之后,怡和才重新控制了香港置地51%的股份。做了一个决定,然后坚持26年,结果是什么呢?当然是双赢。
阿里巴巴做社交之路2010年,米聊初露头角,马云就公开说:淘宝即社交,随后便正式开始了社交路上的征途。最开始推出了类似开心网一样的淘宝客,让买家之间互相交流购物心得,后来淘宝客效果不明显,阿里便出手投资了微博,在社交性产品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之后,阿里还投资了陌陌。
后来,微信大军打到了阿里家门口,为了切断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淘宝主动屏蔽了微信的访问,结果无意间为微商和微店的兴起推波助澜。阿里为了与之抗衡,自上而下地推出了来往,而来往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社交的重担最终落在了支付宝身上,然后支付宝就开始了变身之路。2015年的8.5 版本,开始尝试社交化,钱包的二级界面出现“我的朋友”栏目;2016年初的五福;2016年11月推出的“圈子”、“校园日记”等。然而,支付宝不仅没有取得预料的效果,反而还引发诸多不良后果,其推出的红包功能甚至还有点为对手做嫁衣的感觉。
用大佬的话说叫:“企业生态文化不同”
于个人而言我们经常听过一句古话:十年磨一剑,任何人包括企业要想成功必须的专注,因为你频繁的决策,你的信息就不完全,且时间紧,会有很多盲点。另外,你进入很多新的领域,接受不必要的诱惑,都会导致失败。只有一直做那些没有停下来的事情,一点一点,把它们完善好,修复好,整理好,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而那些东一下,西一下的事情,挣不了什么大钱。
投资股票或者基金投资股票或者基金也一样,考虑好一只,至少应该持有三到五年,考虑的时间可以长一点,慎重一点。一但决定,就不要因为它短时间的涨与跌而考虑卖出,应该时刻观察企业业绩,基本盘。经常追足热点,也会被热点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