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见过世面的人教孩子时,从不按常理出牌。他们专做三件“怪事”,看似荒唐,实则藏着千年传承的育人大道。
第一件“怪事”:不辅导作业范仲淹幼时家贫,但其母从不督促读书,只在寒冬夜添一盆炭火。他问:“娘为何不问我功课?”母答:“学问如炭火,冷了自己会去烤。”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只有自己真的想成功,只有自己管住自己,那才是强大。反之,如果事事都靠别人来督促,可能效果并不会太好。
生活中,你盯着作业本的眼睛越焦虑,孩子心里的抵触可能越强;你越担心孩子的工作,他们心里可能越逃避。
这就像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为无为,则无不治。”父母的焦虑是面失真的镜子,孩子在里面看见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扭曲的期待。

张之洞给留学儿子寄钱必附言:“十成银钱,七成交友,二成游历,一成买书。若全存,断你粮饷!”
他鼓励孩子去投资自己,拿着钱去见世面、去学习,去过更好的人生,去实现更远大的理想。
《曾国藩家书》有言:“少年不宜过顺境,中年不宜过闲境。”年少时,就要打拼,正所谓,年轻吃点苦头,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就像《孟子・告子下》里说的一样:“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第三件“怪事”:让子女必须工作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对子女教育严格。他常让儿子们读书之余从事农业劳动,告诫他们 “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让子女明白劳作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勤劳的品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他认为决定家族成败的是子孙们优秀的道德品质,而非钱财和官职。他要求子侄对 “看读写作” 四字缺一不可,还亲手为媳妇和女儿们制定功课表,每天安排做饭、织布、女工、杂工等事务,让她们通过劳动培养勤劳的习惯和生活技能。
就像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中说得:“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小窗幽记》云:“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对孩子能做到放手、容错、炼心。这些“怪事”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穿越千年的育人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