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佐:书写人生的多彩画卷

明日追风者 2025-02-28 08:27:37

书写人生的多彩画卷

——藏书人童文佐的读藏写编片段

安玉 /文

他从大山里走来,迈着山区人特有的八字步,走进了市委大楼,坐上了市报总编辑的座椅。

从在煤油灯下手抄一本小说,为了买一套《水浒传》打工砸断一根手指,到如今成为拥有图书上万册的藏书家。

童文佐用自己一生的顽强拼搏,弹奏出了一部读写编藏悦耳动听的变奏曲,书写出了自己人生的多彩画卷。

1

背书抄书 一根手指头换了一套书

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童文佐究竟有多么爱书,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但是,我知道爱人曾经无意间弄丢了他一本书,一向对人和蔼可亲的他竟然和爱人大吵一架。

童文佐1958年8月出生在应县的一个小山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经历了书籍极度匮乏的时期。小时候,村里和家里既没有读书人,也没有书,甚至连一张有字的纸都难以见到,所以他对书几乎没有多少印象,有时候只能看到一两本残缺不全的“小人书”。上学前的他,只知道有“人儿”的书是好书,能看。

童文佐出生前,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家里人口多,养活不过来,想把他送人,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抱养的人家,才没有送人。后来,家中又添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加上奶奶共10口人,一家人吃饱肚子成了问题,两个姐姐因为没钱都没有上学念书。

童文佐8岁的那年,看到比自己小的堂侄儿都上学了,而自己还在每天看护妹妹、“引羊”、割草,内心渴望上学。

这年冬闲,童文佐在学校的一个纸箱中找到了一本64开的小书,作为他的“课本”,坐到了教室。力茂才老师看到这个编外学生并未让他离开,而是拿起他带来的书,称这是一本好书。童文佐疑惑没有“人儿”的书怎会是好书?老师未多言,待大家坐好后便开始朗读此书。力老师读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老师绘声绘色,边读边落泪,所有学生包括童文佐都哭得稀里哗啦,老师读到动情处更是泣不成声。

此事深深触动了童文佐,让他明白了:没有“人儿”的书也是好书,自己也喜欢上了有字没人儿的书。正如人们常说:“教育就是播种,静待开花结果。”力老师便是那个播种者,为童文佐上了特殊的人生第一课。从那天起,童文佐深知书的作用巨大,能令人感动落泪。

九岁那年,童文佐终于上了小学。三年级时,一位同学是本家孙女,她爹在外地工作,带回了一本《三国故事》,她把书带去了学校。童文佐深深地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如获至宝,希望自己能拥有这样一本书。但他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自己可以拥有这样一本书。他想到一个笨办法,就是背书。也不知道读了多少次,直至能将书中故事全部复述下来。当时他想,自己虽未拥有这样的书,但记住了内容就如同拥有了。在读高中阶段,童文佐又重操旧业,开始背书。把能借到的《林海雪原》《金镯玉环记》两本书背到能复述大部分内容。

在那个特殊年代,好多课本也不能学了。每天只学毛主席语录,全靠背。“老三篇”他能背诵,红皮《毛主席语录》大部分也能背,一年级一上就是两年。后来写作文,主要是记叙文,童文佐几乎都参照三国故事的方式写人物。1977年12月恢复高考,语文试卷满分100分,作文占70分,有两道题,一是《学习刘胡兰 永做革命人》,二是《我的好老师》,他选了自认为拿手的记叙文《我的好老师》,把对自己影响深的三位老师的真实故事写在一位老师身上,生动形象。想必语文得了高分,不然当年也不会考上中专。

去年年底的一天下午,我去采访童文佐,他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样东西,一样是他的手抄本《罗成》,一样是一套120回旧版《水浒传》。他说:“这本手抄本是我上初中时候,看到一个同学带到了学校,我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到了,就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休息以后在煤油灯下抄写的,10万多字,整整抄了两个月。”

童文佐伸出左手一根歪歪扭扭的小指头,指着《水浒传》道:“为了这套书,我付出了一根指头的代价。” 原来,上高中的时候,他听一位老师说在县城新华书店内部能买到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这是童文佐梦寐以求的书。买这套书需近3元钱,他哪有这么多钱?高中每月的9元生活费,是母亲给人奶孩子每月正好挣的9元钱。童文佐在一篇文章写到,是“母亲把我奶出了高中”。

得知一位同学的亲戚在水泥厂上班,粉碎石子的活儿工人们不愿干,他们可以去干这个活挣点钱。童文佐和同学说了不少好话,才得到这次机会。他和几位同学在一个星期天没有回家,想着能挣钱买书,即便再苦再累,心里也欢喜。

怎料,意外发生了。这天晚上9点多停电了,料场一片漆黑,童文佐搬起一块大石头往车上放时,由于天黑看不清楚,高度不够,碰到小平车的铁底板上,“咔嚓”一声,左手的小指头断了,鲜血直流。当时,他心中想的是,挣得钱恐怕连药费都不够,书是买不成了。他捏住指头跑到公社医院,让医生给抹了点红药水,下面绑了点三合板,包了些绷带,医生也没要一分钱。

也许是太累了,深夜回到宿舍,童文佐忍着剧痛,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挣了满满一书包钱,买了好几纸箱子书,而且,他还成了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

醒来后,童文佐没有失望沮丧。他更加勤奋地读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圆自己的梦,去追寻那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活不能干了,但挣的钱刚好够买一套《水浒传》,摸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书,童文佐手指头也感觉不太痛了。这是他自己买的第一套书。儿子上初中的时候,写作文《书缘》时写到了这个故事,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推荐到报上发表了。去年,童文佐把“断指换书”的故事讲给两所学校的小学生,激励小学生们从小好好读书。

我和童文佐相识很早。1980年他毕业后分配到了应县农牧场,正好我的3个同学也分配到了这里。熟悉后我觉得他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那时我也喜欢读书,闲暇之余还给报社投点稿件。1981年10月29日,我在《雁北报》刊发了《热心人童文佐》的小稿件,因为一部分内容与书有关,兹摘录于后:

童文佐来场后不久,听说场里有几个临时工整天不务正业,经常赌博、打架,影响很坏。就多次找他们谈心,并把自己的一些小说借给他们看,终于使他们得到了转变,有两个还被评为场里的先进工作者。

场里有三个畜牧兽医技术员,很想学点外语,但是,苦于没人指导,难以入门。童文佐知道后,从外地给他们邮购回英语讲座课本,给他们介绍自己二年来自学英语的经验。在小童的热心帮助下,他们三人进步很快,现已学完了讲座课本第一册。

2

无心插柳 得到黎锦熙《宋元明思想概要》油印本

坐在童文佐的书屋里,望着一柜又一柜琳琅满目的书籍,听着他滔滔不绝的介绍,我感觉他的每一本书都会说话。

二十多年前,童文佐对古籍版本还不太了解,只是喜欢读书,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书。

2006年夏天,童文佐去广灵县看同学,闲谈中同学说起县城里有个小古旧书店,就想去看一看。由于单位的老领导是个藏书家,喜欢购买古旧书,他就想着也买几本充充门面。作为一个喜欢买书读书的人,家里还没有一本“古书”,有点说不过去。

在这个小书店,童文佐看到一套石印本《增评全图足本石头记》,他以为这就是自己认为的“古书”了,特别想买。因为他当时还没见过木刻版本书,一问价格要3000多,太贵了,老实说他还没有一次花这么多钱买过书。不过也听说老领导有时花几万元买一套书,看来这“古书”价格就是不一般,于是咬了咬牙买下了。

童文佐读高中时曾刻过蜡板,对油印很感兴趣,这时他看到柜台上有本油印的书,就想看一看人家是如何刻的。于是对老板说把这本书送给我吧,书店老板让他带上了。带回来后,一直睡在书柜里。后来他学了一些版本知识,才对该书版本做了详细的考证,才知道这本《宋元明思想概要》油印本,是我国著名学者、毛泽东主席的老师黎锦熙先生亲刻蜡板并亲笔批补过的线装竖排油印本。16开本,136页272面,半页13行24字,小字双行同。该版本非常珍贵,近年来很少见,称之为油印本之王也不为过。

童文佐告诉了笔者这本书的版本珍贵之处,他把该版本的考证过程写成文章,发在《神州》杂志并上了网,阅读人数已经超过90万。在本次采访的过程中,他又娓娓道来,使笔者学到了一些版本鉴定知识,受益良多。

首先,它的编著者是我国著名学者、毛泽东主席的老师黎锦熙先生。黎锦熙(1890 -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校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曾当选第一、第二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13年,黎锦熙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同年,毛泽东考入该校就读。次年春,他们又随着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当时,黎锦熙讲授历史课,这是毛泽东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俩很快便亦师亦友。黎锦熙学贯古今,学识渊博,而且品行笃正,堪为人师。因此,毛泽东经常到黎锦熙住处请教,黎锦熙总是循循善诱耐心教导。1915年9月,黎锦熙赴北京任职,这对挚友暂时分离。1918—1919年,毛泽东因组织湖南青年留法和驱逐张敬尧事件曾两次到京,均住在黎锦熙家,得到黎锦熙的关心和帮助,并一起讨论中国和湖南的“解放与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与黎锦熙也多有往来,他们的友谊持续了60余年。黎锦熙还当过阎锡山的老师,抗日战争前夕,全国推行国语,很多省市办国语讲习所。当时,山西是全国推广国语的模范。黎锦熙来太原国语讲习所讲课,阎锡山每堂课都来听,从不缺席。但是,阎锡山在考试的时候因有事,没有参加。黎锦熙让他进行了补考,说明黎锦熙是一名治学严谨的好老师。

其次,从内容上看,也是非常珍贵的。《宋元明思想概要》是当时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讲义。《宋元明思想概要》选编了能集中反映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思想的26篇文章以及他们六人的传记和语录诗文,共40多篇。另有《非韩》《陈抟传》《释契嵩传》《邵雍传》《王安石传》、欧阳修的《易童子问》《本论中》、章太炎的《通程》等内容。1933年,讲义中的一部分文章由北平立达书局逐篇印成活页。但由于华北形势危急,学府拟迁,为免散佚,6月,黎锦熙先生把所印活页辑为《宋元明思想学术文选》,由钱玄同题写书名并出版,因此《宋元明思想概要》是其祖本无疑。黎锦熙先生在印刷本《宋元明思想学术文选》的叙例中提到,对“叙述本国文化演进”与“振起民族精神”之旨不无裨益。从毛泽东于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中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致力于寻找改变中国的“大本源”。毛泽东所找的大本源,即宇宙之真理。毛泽东在信中还写到“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可见,黎锦熙先生作为毛泽东的老师,也在为毛泽东“变换全国之思想”寻找哲学依据。

再次,该版本有很高的文字刻写水平。由于是用铁笔在钢版上写刻,对字体表现有一定的限制,圆、曲笔触不易体现,故油印本字体多中规中矩。从本书来看,刻写虽是几人笔体,但一部分是黎锦熙本人所刻,书法遒劲有力,体现了刻者很高的书法水平和刻写技术,为研究黎锦熙先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资料。更难能可贵的是,本讲义不是黎先生的学生所用,而是黎先生自己使用的,因为书中有多处黎锦熙先生批补的内容。批补的笔体、油印本的部分笔体和笔者能查找到的黎先生的手迹三者是一致的,所以才断定是黎先生自刻自用的讲义,是存世80多年的、非常珍贵的油印本之一。

3

如饥似渴 钻研古籍善本鉴定知识

别林斯基有句名言: “好的书籍是最珍贵的珍宝。”童文佐不论在哪里,看到喜欢的书就两眼放光,两脚仿佛粘在地上一样一动不动。吃饭、穿衣只求吃饱穿暖,但是,兜里一旦有点余钱,他就会换成自己心爱的书。

读书、买书,对于好多人来说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功利色彩,因而,缺乏持续性。而对于童文佐来说却成了一种愉悦和享受,一生乐此不疲。“耐心的人才能看见童话,让漫长慢慢回答。”童文佐若有所思地说。

2006年,童文佐从广灵县花3000元买了他认为是“古书”后,一回到朔州他就去朔州日报总编辑武喜荣家,老武看了以后,笑着说,买古书可不是简单的事,你得好好学习一些古籍善本知识,否则你就可能“打眼”,花钱也买不到真的善本书。于是他就当场拜老领导为师,借了《古书版本常谈》和《古代版印通论》两本书,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

一有时间,童文佐就去武喜荣家看老领导收藏的善本书,老领导还借给了他一些古籍善本图录,他都认真地进行了研读。为了应用好自己新学到古籍善本知识,他边学习,边到古玩市场查看古书,觉得差不多就买回来了,吃不准的书他就打电话请教一下武总编。

从此以后,童文佐周末双休日就去周边的市县访古书,忻州、大同、太原他常去。再后来,北京有古籍拍卖会,他就去看预展上拍的古书,增长见识。笔者在他家看到他读过的一本《古籍印本鉴定概论》,上面有他写的读书时间,“2006年12月26日晚10点后读第一章至第三章”,我看了他记录的时间,连着三天都是在晚10点后读该书,我不理解地问,你为什么要在晚上10点后才看书,他说那个月他在报社值班,每天报纸大样签字后不回家,才能静心读书,三天时间他就读完了这本书。

随着古籍善本知识的不断增加,童文佐能识别的善本书越来越多,这就给他买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钱去买。原因是他靠省吃俭用还能买些现代出版的书,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静俭书屋”。后来看着一些比较珍贵的善本书,对于嗜书如命的他,只能望书兴叹,就是一年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他自嘲地给自己的书屋改名为“无奈书屋”。后来又感觉不合适,就称为现在的“求学居”。

“求学居”书屋

如今童文佐最愁的是书没有存放的地方。去年冬天,他利用一间车库改成了一间新的“养知书屋”,准备让人可以去免费查阅资料。笔者看到,他的“养知书屋”10多个书柜已经放满了书。他对笔者说:“我的经济能力不行,但‘书缘’还比较好,靠勤奋访书,既弥补了一点财力不足,又捡了些漏,收到了一些善本好书。明代的书有一些,清代的、多色套印的、殿版零本书也有一部分。”

”养知书屋“藏书

童文佐研读古籍

童文佐的老领导,也是他的老师武喜荣在世时,曾看过他的藏书,对他这个徒弟还比较满意,说他的藏书“起步晚,成效大”。现在他也成了朔州市小有名气的古籍善本鉴定专家,经常为朋友、书友和图书馆鉴定古籍版本。去年童文佐参加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培训班期间,还为我省高陵县图书馆鉴定了一套书,把刻印时间由原来多数人认为是清道光年间后的刊印本鉴定为是清康熙年间的刻印本。还帮一些市图书馆购书免费鉴定。

童文佐藏书不是为藏而藏,也不是为赚钱而藏,多数是为抢救文物。他说,现在的古籍善本书越来越少,这些都是比较珍贵的文物,再不抢救就会消失,这也就引出后面的一段“一波三折救善本”的藏书佳话。

2008年春天,童文佐收到一套清代刻印的《杨忠愍公全集》。他看了以后,觉得杨继盛的遗书对我们今天教育子女、建立良好的家规家训有很大的益处,于是,他就写了一篇5000字的长文《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及遗书》的文章,发表在《朔州日报》2008年4月12日第二版与读者分享,不少家长把这张报纸收藏起来,教育子女。

4

千辛万苦 一波三折救善本

“书籍是实力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值得拥有。”

童文佐喜欢书,书店、古旧书市场以及废品收购站都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后来在网上能买书了,他就经常看看网上有什么好书。

1980年7月,童文佐在大同火车站看见个西瓜摊。汗流浃背,七窍生烟的他看见西瓜口水直流。但是,他咽下了口水,用一元钱买了一本喜欢的书。坐在火车上,他一页一页地翻看着刚刚买的书,爱不释手。童文佐认为自己刚才的决定非常正确。买上半个西瓜,几口就吃完了。买上一本书,可以一直看,能从书里面学到好多有用的知识。

童文佐节衣缩食,攒下钱就去买书,最多一次就花了1万多元钱。在谈对象时,就和对象特别提出,结婚后你一定要给我留一部分买书的钱。

别人认为是垃圾,童文佐认为是宝贝。来朔州后,他搬家就搬了4次了,每次最愁的就是搬书。童文佐目前藏书上万册,其中古籍善本300册,1000多卷。他家里摆满了书柜,主卧有8个,客厅3个,其他两个卧室各1个。专门买了个车库,命名“养知书屋”,里面也摆满了书柜。自己的地下室都被他的书占满了,还是不够用,又借用了邻居的地下室。

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

清巾箱石印本开本12x8cm半页3000多字

清山西官刻本《孝经》

清山西介休刻本

清《河汾诸老诗集》应县曹之谦诗

清殿版全唐诗(软体字)

那是在童文佐开始藏书之前,朔州一农夫拿了一袋“破书”去废品回收站卖,后听说古玩店也收书,价格还高一点,就到古玩店将整袋书卖了60元。这位商家也不懂版本,又以一册10元的价格卖给多位书商,共卖了400多元。他从一位书商口中了解到,这是明版书,他买到了其中7册。当时童文佐刚有一点版本知识,知道宋元版本的书以页论价,一页一金,他做梦也想拥有一套明版书,可嘉靖以前的明版书凤毛麟角,一书难求。

明官刻本

清刻本开本12x8cm木刻本

童文佐产生了用自己的一套清刻本来交换的想法,没想到竟然成交了。换来的这套《泾野先生五经说》,虽然是残本,但却非常珍贵,系明嘉靖癸丑年(1553)谢少南刻印,由曾经在山西解州做过通判的明朝一代大孺吕柟撰。那位书商说他知道另外几册的下落,并答应帮他找找看。第二天,童文佐按照他提供的一个线索,从早年间认识的另一位书商手里顺利购回来两册。可还缺两册,但先前的那位书商没有告诉他是谁,没办法童文佐只能委托他代办。过了一段时间,书商告诉童文佐说找到这两册书的下落了,不过人家要价4000元,童文佐硬着头皮答应下来。结果他又说人家又要价1万元,他只能忍痛割爱。

过了两年,童文佐和这位书商成了好友,他帮童文佐找回了最后的两册,到此全部21卷全了。虽然煎熬纠结了近三年,心力交瘁,但童文佐无意间的换书行为,一波三折地抢救回了一套属于国家级珍贵古籍善本的二级文物,并被我省一家市级图书馆收藏,作为镇馆之宝,也了却童文佐为这套书找一个良好归宿的心愿,真是值得庆幸!

这套《泾野先生五经说》距今已有470年的时间,内收《泾野先生周易说翼》三卷、《泾野先生尚书说要》五卷、《泾野先生毛诗说序》六卷、《泾野先生礼问》二卷、《泾野先生春秋说志》五卷。共五种21卷全,全国仅国家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馆两家有藏,为稀见之本。吕柟(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正德进士,官至翰林编修,累官礼部侍郎,持正敢言。 吕柟诗文醇正,颇刻意于字句。著有《泾野集》等。

这一成果是童文佐为山西图书行业做出的一大贡献,是值得自豪的成果,也是藏书界的一段佳话。

4

学习培训 意外得知自己藏有国家珍贵古籍

童文佐嗜书如命,总感觉自己的知识不足,他有机会就参加各种有关古籍保护和古籍修复的培训班。

2021年12月8日,童文佐在省图书馆办的古籍保护同学微信群,读到宁武县南宁同学《抢救保护宁武佛教大藏经亲历记》一文,甚是欣慰,为他的功德高兴!但在2021年12月3日刚刚结束的全省古籍保护培训班上,童文佐曾与他长谈至深夜,他却只字未提。显然,他不想显摆自己。

童文佐与宁武所藏大藏经也有一点点缘份。十几年前,他收到了一函10册佛经,千字文编次“旷”字号(第641函),是《妙法莲华经要解》一至十卷,每册后均有“天晟修监造”的红印,第七册有“信士王崇文施刻”。可是一直鉴定不了版本年代。为此童文佐去北京也请教了几位老师,也不能确定,老师推断应该是明末所刻印。

三四年间,童文佐一直纠结,有时间就拿出看看。为了鉴定,他又专门买了童玮编著的《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金陵梵刹志》等书。还好,从童玮先生这部书中,童文佐了解到宁武县藏有一部大藏经,童玮先生称为“万历藏”。但没有包括在他书中所列的二十二种之中,也没有称为第二十三种大藏经。童文佐这一函,正是后来万历年间补刻的一整函。他初步估计,这函很可能是宁武县这部大藏经少数流出来的一函。童文佐多次想去宁武看看,但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爱好藏书的散客,这样的身份是不可能看到的。

明手抄本

明私刻本

这次山西省古籍保护培训班上,童文佐看到宁武县文物保护所南宁同学来了,专门去拜访,结识了南宁同学。南宁给他介绍了一些宁武县所藏大藏经的情况。童文佐把这一情况向省文旅厅张志仁副厅长汇报后,张志仁也非常重视。他以为这部大藏经是藏在宁武县图书馆,又帮他联系了王桂萍馆长。王馆长非常热心,说这部大藏经不是藏在图书馆,具体情况她也不清楚。不过她表示可以帮他联系一些知情人。

王馆长立即帮他联系了文物保护所已退休的符宁乐老所长。原因是这位老所长在位时主持补抄过这部大藏经,对他想了解的内容知情。在电话中符老所长说,他们所现藏的大藏经,确实缺“旷”字一函10册,已经补抄了。这部大藏经大多数是永乐南藏的字体和版式,万历后重刻(加刻)部分,大约仅120至130多册。现在,他们把失佚的159册,补抄全了。也是幸事一件。

由此,童文佐初步断定,自己藏这函应该是从宁武流出来的。在忻州智村古玩市场他还见到一函,因这函已不全,并且其中第三卷是两册重复的,缺第二卷,书商把重复的第三卷中“三”字挖掉了一横,充当第二卷,要价也不低,童文佐没有购买。现在回想起来他还是觉得错过了一次机会。但这也使童文佐得出一个结论,宁武县所藏大藏经在我省不仅是一部,不是孤本,否则不会出现复本。培训班12月3日结束后,4日他又来到太原,再次见到了省图王开学老师。王馆长告诉他,现在发现我省太原的崇善寺、吕梁的玄中寺各存一藏,与宁武县所藏为同一版本,王老师亲自看过,保存基本上完好。

查有关资料得知,《永乐南藏》开始完工共刻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号。《永乐北藏》最初刻完也是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号。这证明作为永乐南、北藏母本的《洪武南藏》,从永乐六年(1408年)大火烧了之后,只能恢复到636函,并没有恢复到《洪武南藏》的原函数。因为1934年,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中发现了孤本《洪武南藏》,千字文编次“天”至“鱼”字号。而宁武县所藏大藏经也是从“天”字至“鱼”字号,共678函。这说明宁武县所藏大藏经,已经恢复到了《洪武南藏》的函数,比永乐南藏、北藏增加了42函(其中最后一函为清顺治年间补进)。这也说明,目前宁武县所藏这部大藏经是最完整的一部之一。后42函是在万历年及以后增刻所补。这样看来,宁武县以及山西现藏的共三部大藏经已经是增补后的《永乐南藏》了。《永乐南藏》在万历年以前,每刷印一次,需白银300多两,何况是增加了42函之后。山西现藏的三部大藏经刷印成本至少得一千两,当然不一定是同一时间刷印的。万历年间规定全国一年最多只能请20部,而我省就存三部。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它省有存,即使是拍卖会和孔夫子旧书网也没有发现有人卖过零本。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宁武县所藏这部大藏经,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珍贵古籍名录》。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山西就存有三部之多。

入选国家第二批珍稀古籍名录

入选国家第二批珍稀古籍名录

现代木刻套印二十四孝图

4

写作编辑 读书藏书的一种自然延伸和升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诗圣”杜甫的名句。表示一个人因为做到了成功的阅读,就会在写作上达到一种非同寻常的高明境界。

用这句话概括童文佐也许比较合适。

1981年至1982年秋,童文佐在当时的《雁北报》发了三篇小通迅全部是讲小故事的人物通迅。这得益于他当初背会了三国故事,按三国故事那样的方式去写故事人物。就凭这三篇小通讯,1982年10月童文佐被调到了山阴县委通讯组,开始了他36年的新闻职业生涯。

那是童文佐在山阴县委通讯组工作期间,他听说一位妈妈虐待养子致死,惨不忍睹。于是利用一天现场采访,连夜写出了《一具童尸的控告》的长篇通讯,在《法制日报》和《雁北报》刊发。法医对金文干瘦小的尸体进行了全面解剖:全身上下有14处明显新伤,胃里除了有一块5分硬币大的山药片和半茶杯稀糊糊外,再无别的食物。14年来,留在他身上的竟是遍体鳞伤,两耳后有3道1.5—2厘米的裂痕;一条两公分的疤痕镶在他的右嘴角上,头像被冰雹打过的西瓜,到处是疤痕。”该文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死者的养母被判处无期徒刑。

童文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他在山阴县委通讯组和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14年,任《朔州日报》副总编12年,任《朔州日报》总编辑10年。期间,曾获得光明日报“光明”征文二等奖一次,山西新闻奖一等奖4次,山西新闻奖二等奖3次,山西新闻奖三等奖3次,中国地市报新闻二等奖3次。在国家级新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篇。

无论是报纸还是期刊,编写往往不分家。在编辑工作中能“长袖善舞”,在写作上亦能妙笔生花。写作能够让读者受到启发和激励,而一个好的编辑也可以让作者的一篇文章从平凡变得卓越。

在童文佐的书报堆里,我找到了他在《朔州日报》上刊发过的一些报道。《拓宽视野看朔州》《团结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石》《让祖国的花朵更鲜艳》《乳业 承载着朔州人的梦》等等,有的是市委主要领导的命题作文,有的是他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的新闻。由于紧密联系实际,切中痛点,发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有关工作的进展。

在担任朔州日报领导后,一次,童文佐和朋友聊天时听说,有的县高中,为了多收费,故意压缩编制内学生招收名额。为此他经过详细调查了解,写了一篇《中学校门向谁开 学优无钱难进来》的言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抨击,督促有关学校进行了整改。之后,该文荣获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雁门关高速隧道开通对于朔州市和山西省来说都是个大事。于是,童文佐提前带领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写出了《雁门洞开通九天》的长篇通讯,刊发后受到好评,获得当年山西新闻奖一等奖。一位评委告诉他,这篇通讯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是一篇难得的好通讯。真可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退休后,2023年4月份,童文佐又担任了朔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位于市委配楼的办公室里,童文佐给我沏了壶茶,从书柜里拿出一沓《立德树人》杂志,由他任主编的杂志已经出了七期。这在全省市级关工委是第二家,受到了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称赞。

童文佐还应邀在一些学校给师生们演讲,他讲的《我与书的故事》,和当初力老师给他们读文章一样,使大家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童文佐还协助主任和大家一起参与了《毛泽东伟大精神品格“中华魂”演讲比赛》和《“中华魂”毛泽东崇高精神风范演讲比赛》,并将作品刊印成册。他们还组织了《祖国在我心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有奖征文》并出了作品集。

茶也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掂着手里沉甸甸的一沓书,望着满头白发,略显佝偻的童文佐,我对这位老共产党员心里充满了钦佩。他在报社20多年编发的稿件数量已无法统计,现在在新的岗位上仍然在以同样的方式默默付出。我脑子里想起了一位新闻界前辈的一句话:“红笔描白少年头。”

读书、藏书、写作、编辑。短短的8个字浓缩了童文佐的一生。年近七旬,他还在书的世界里自由徜徉。笔耕不辍,编辑不止。

有志者事竟成,有心者天不负。童文佐是一个既有志又有心的人,即使跌一跤也能捡到一块金子。1982年夏,我和他一起成为原雁北地区新闻培训班的同窗。他那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见微知著的领悟能力令人赞叹。短短一个月时间的培训刚结束,他的小说《老不图小传》和几篇新闻稿就在报刊上发表了。

“人生苦短几春秋,醉享福泽难有痕。惟愿平时多种树,能荫后辈慰吾心。”这是童文佐当时在培训班笔记本的扉页写的,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愿。42年过后回头看,他做到了,我为老友欣慰。

“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这句话富有哲理,让人深思。

眼前的童文佐躺在被书包围的卧室里,手上捧读着一本书,满面春风,洋洋自得,仿佛进入如诗如画般的美好境界。我暗自思忖:童文佐是成功的。

( 图片拍摄:王汉平)

作者简介

安玉,最早的六零后,山西日报高级记者。生长工作皆在朔州,发表过一些介绍朔州人和事的文章。

0 阅读:0

明日追风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