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的著作就成了读书人的主流教材了。
可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留存到汉代的儒家著作就很混乱了——有的是偷偷摸摸抄录的,又慌又忙之下,错漏之处肯定不少;还有的是私藏的秦统一之前的文本,都是用抄写者所在的国家的文字抄的,字体都不同(还记得我在篆书部分讲过的内容吗?一个字有四五种写法是常事,比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
所以,议郎蔡邕(yōng,下一章再专门介绍他)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并将校好的版本刊刻于石,以便给天下人提供一份标准范本,以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
汉灵帝一听,这是件大好事啊。正好蔡邕你的字也写得好,一事不烦二主,干脆就请蔡爱卿你整理誊写吧!
于是,蔡邕就组织人手,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刻成石书。
8年之后,46块石碑刻成,因其始刻为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故名《熹平石经》。
又因为该石刻都是由蔡邕统一用规范的隶书所写,所以又名《一字石经》。
《熹平石经》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
全部碑文约20万字,立于当时国立最高的学府——洛阳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墙村)的门外。
据说石经刚刚立起来的时候,就轰动全国。从各地赶来临摹观赏的人非常多,络绎不绝,每天光来的车辆就有上千辆,甚至把街道都给堵塞了。
《熹平石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
自它以后,又有曹魏的《三体石经》、唐代的《开成石经》以及各种宗教所刻石经,还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石刻经书文化。
《熹平石经》还启发了拓印方法的发明——我们到现在还能看到那么多古代的书法作品,拓印功不可没(当然也拓坏了不少碑刻,总的来说利大于弊)。
而且,拓印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前身——可以说,《熹平石经》的出现,就是“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起源。(下面的图就是《熹平石经》的拓本)
《熹平石经》拓本
《熹平石经》残石01
《熹平石经》残石02
《熹平石经》残石03
为什么一笑给出的《熹平石经》图片都是残石呢?
石经命运多舛,一言难尽啊!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后,太学荒废,石经遭到破坏。
北齐高澄下令迁移石经到邺都,但运送时中不慎掉入黄河,损失过半。
隋朝营造司有眼不识金镶玉,又挪用石经做宫殿柱子的基石。
等到唐贞观年间,魏征去收集残存石经时,都几乎毁坏殆尽了。
自宋朝之后,不断有残石出土。
随着历代的收集,到现在勉强集存了8000余字,
残石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等地。
《熹平石经》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碑刻书法的鸿篇巨制。
它是东汉朝廷官方认证的读书习字范本,其权威性、标准化完全相当于现在的人教版教材。
尽管有人嫌弃它过于规整、平实,但这不正是入门筑基所需要的吗?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加关注可看之前文章以及及时获得更新提示。每天1分钟,通晓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