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癫乙游姐”成了玩家最深恶痛绝的一帮人?

剩点游戏动力 2024-03-09 09:23:58

文 / 翠色绣眼鸟

就在上周,我差点滞留在上海了,但不是因为天气。

上周末我去跑活动,身为一个二次元怎么能不去全国最大的Animate看看呢?

是的它在南京东路上

南京东路本就是上海人流量最大的地段之一,如今又变成了“上海秋叶原”,人流量只多不减,熟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里有多拥挤。

刚踏入百联,我便注意到一群人在排队,那阵仗以为是什么明星见面会,可瞅了半天我并没有观测到被队伍团团围住的地方有什么东西,或者说包围的“主体”,此时的我还未意识到,这会是一小时后我回家路上的最大阻碍。

果然,当我下到一楼,刚才进来的时候还挺顺畅的道路,已经人多到需要拉线围住,里面的人根本出不去,外面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涌进来。

完了,歇逼了,我好像出不去了。

嘴里一边念叨着“让一下”一边奋力挤出人群,挣扎着狼狈地逃出百联的大门,之后的具体细节我已经忘了,我只知道我很急,我得特种兵赶高铁回去。

结果上来说我并没有赶上车,只得改签了最贵的票。

坐在那返程的车上我是真的恼火,百思不得其解,那群人到底在虚空排什么队,明明啥也没有啊?

找万能的群友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恋与深空》角色的生日预热活动,那群人排队是为了跟角色的立牌合影……

人总是在事关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站出来,这些年乙游瓜总是不少吃,感叹明明只是玩个游戏,为什么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但这次实实在在地体验过一次之后,我得说我有点生气了。

所谓“乙游姐”,特指过激派乙女游戏玩家,喜欢钻牛角尖,能因为一张卡面洋洋洒洒写千字小作文或制作大字报“维权”,也能因为主控是独立的个体还是自我的投射吵上几千楼。

去年早些时候,乙游姐们编纂了一套《国乙法》,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前一段则有乙游姐因为男玩家也能玩乙游而破防。

那怎么办,你报警吧

而最近的《恋与深空》也是金瓜频出,因为某角色临近生日却没站C位开喷,上演了一场乙游春山学。

还有觉得官方偏心,跑到游戏超话内铺天盖地张贴大字报进行造谣式维权。

更离谱的是,《恋与深空》周边开售后,三次元饭圈那一套做数据的玩法也是无缝衔接了进来。

三次元搞这套为了自家正主的面子和资源,二次元搞这一套我是真的看不懂了。周边买的多、说话声音大,官方会为这类玩家定制剧情和卡面吗?似乎并不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前两天被大家又翻出来的2021腾讯游戏开发者大会,就非常明确地分析过这个问题了。

在开发者大会的市场环节上,乙女游戏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被用于分析产品定位。

他们将乙女游戏的受众依照核心与否的顺序分为了四个种类:杂食原生代、本土新生代、沉浸言情和冷漠游戏。

沉默的大多数

经过市场调查,数据一目了然。上述群体中的大部分玩家都是默默沉浸游戏,根本没空惹是生非;那些我们经常看到的,在微博上大吵大闹的所谓“乙游姐”,实际上连玩家总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微博骂街的行为,只会给人造成一种“谁说话声音大就该听谁”的错觉,从而引导话题节奏,带动更多情绪化的过激玩家。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和“饭圈”并无不同。

但说到底,玩游戏终归不是搞饭圈,游戏公司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牵着鼻子走,若是真的按照某些舆论的声音而去设计玩法、更改剧情,肯定会被带偏的。

所以结论显而易见,无论乙游姐们是写小作文贴大字报,还是微博升堂赛博审判,游戏公司都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修改人设和剧情。

至于到处发癫的乙游姐,除了被人们当做吃瓜笑料,只会加深大家对乙游群体的刻板印象,似乎没有什么正面作用。

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或许只会因为一句“我觉得还好”之类的话而被乙游姐们扣上“孝子”“腿毛”的帽子,被堵嘴被除籍。

我身边不乏乙游玩家,甚至也有三大国乙全都在玩的,但个个都是正常人,平时氪氪金买买周边,不会把这些厨力行为当做炫耀的谈资,也不会因为对游戏不满就到处贴大字报人身攻击辱骂他人。

不好看的周边就不买,不喜欢的剧情就不看,长期无法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就退坑,日后提起也不过是跟朋友们吐吐槽,不会特意打tag公然倒垃圾。

沉默并不意味着逆来顺受当一个氪金母猪,表达诉求也不是在社交平台上四处发癫。养服大佬不需要到处贴大字报,有问题会和专属客服反映;普通玩家也可以通过游戏问卷反馈问题和需求。

一款游戏最大的收入一定不会是那些满世界撒泼打滚的过激魔怔人,真正有能力有闲钱氪金的哪有空掺和社交平台上的这些骂战,从数据来看,有一部分人极端情况似乎可以用“钱少事还多”来形容。

我们玩游戏——不只是乙游,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不是为了一坨数据互扯头花。

我很想暴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饭圈”,但我更希望世界上还存在着能够安心玩游戏的干净角落。

可能真的就像他们说的一样,“警惕饭圈入侵二次元,警惕二次元饭圈化刻不容缓。”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