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1985年的11月23日,一个本来平平无奇的周六夜晚,却因埃及航空648航班的劫机事件,彻底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这场惨剧不仅让马耳他这个小国瞬间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也给国际航空史添上了一笔沉重的血色。
话说回来,这一切的导火索,还得从雅典机场那场匆匆起飞的航班说起。没错,劫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空中突袭,飞机迫降卢卡机场那天晚上,埃及航空648航班从雅典起飞,目的地是开罗。飞机上的乘客刚刚松了口气,空姐开始推着小车发饮料,大家一派轻松的模样。突然,几名阿拉伯青年站了起来,迅速掏出手枪和手榴弹,宣布:“飞机被我们劫持了!”
场面瞬间紧张,乘客们惊慌失措,机组人员也是手足无措。这时候,机长加拉尔不得不冷静下来应对。劫机者威胁他:“把飞机飞往利比亚!” 机长看看仪表盘,冷静地回了一句:“对不起,燃料不够,飞不到。” 无奈之下,劫机者只好命令他飞往马耳他。就这样,一场噩梦随着飞机的偏航开始了。
飞机于晚上10点16分迫降在马耳他的卢卡机场。当时的马耳他政府已经接到求援信号,机场周围迅速被大批军警包围,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飞机停下了,劫机者的第一要求很简单:“给我们加油,否则我们就杀人!”而马耳他政府呢?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说了一句非常硬气的话:“不放所有人质,别想加油!”
这句话,瞬间把劫机者的怒火点燃了。
就在这“不给加油”的命令下达后,机舱内的恐怖分子们彻底失去了耐心。劫机者不是说着玩儿的,真要杀人!劫机者开始点名,头一个选的是一位年轻的以色列姑娘。
姑娘原以为这是自由的号召,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情,谁料到刚走到机舱门口,劫机者毫不犹豫地对着她的脑袋就是一枪!姑娘扑倒在地,鲜血淋漓。
而这只是个开始,随后更多的乘客被劫机者一个接一个点名,从以色列到美国,从男人到女人,谁都逃不过。这场面让人不寒而栗。
几分钟之后,另一位乘客也被拖到舱门口,一枪毙命。尸体被粗暴地踢出飞机,滚落在地上,仿佛是在向外面围观的警察和政府人员宣告:“看到了吗?这就是不给加油的下场!”
当时的马耳他政府还在纠结,继续坚持不给加油,也不愿意向恐怖分子低头。劫机者似乎是杀红了眼,他们明确表示:“每隔一段时间就杀一个,直到你们满足要求。” 而此时的机舱内已经是极度恐慌,许多乘客都害怕成为下一个目标,但只能默默祈祷,期望自己的名字不会被叫到。
其中,一个美国乘客贝克尔也被叫到。他站起身,神情镇定,慢慢走到机舱门口,眼看着劫机者举起枪,贝克尔几乎是凭本能,瞬间前倾倒地。奇迹般地,子弹只擦破了他的头皮。他装死躺在地上,直到被扔下飞机才猛然起身,撒腿就跑,成功逃生。
马耳他与恐怖分子的对峙整场僵局让人感到窒息。马耳他政府面对的是无情的杀戮,劫机者毫无顾忌地杀人,而政府方面依旧选择强硬,拒绝妥协。这种对峙让局势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境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机舱里的乘客一个接一个被无辜杀害,而外面的人却只能无奈地看着,等待着更糟糕的消息。
马耳他总理邦尼奇当时感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方面,美国和埃及等国不断施压,要求他尽快解决危机。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妥协,害怕恐怖分子得寸进尺。在这样的情况下,邦尼奇最终决定拖延时间,等候更多的国际救援力量。
可是,这样的拖延只会让更多的生命流逝。劫机者的暴行愈演愈烈,几乎每隔一小时就会有新的尸体被扔出舱外。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机舱内的哭喊声和哀求声不断响起,却丝毫无法改变结局。
埃及突击队的强行营救
眼看事态不可收拾,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终于忍无可忍,决定派出突击队进行武力营救。11月24日凌晨,埃及的C-130运输机带着25名突击队员飞抵马耳他,准备发动最后的突袭。
可是,这场“营救行动”并没有带来希望,反而让情况更加混乱。突击队员们用爆破炸开了飞机的货舱门,但这一举动却点燃了机舱内的氧气罐,大火瞬间吞噬了飞机。浓烟弥漫,机舱里一片混乱。劫机者疯狂投掷手榴弹,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
乘客们在这片火海和枪林弹雨中,根本无处躲藏。埃及突击队的强行营救不仅没能解救更多人质,反而导致了更大的伤亡。仅仅十分钟,机舱内的52名乘客就被大火和浓烟夺去了生命。活下来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而那些早已死去的人,就这样在浓烟中永远沉寂了。
卢卡机场的这场营救行动,以62人的死亡作为惨痛的代价。这场噩梦结束后,媒体纷纷指责埃及突击队的行动过于仓促,营救措施不当。更有甚者认为,如果当初马耳他政府稍微妥协,给劫机者加油,或许可以避免这么多无辜的生命丧失。
当然,批评声也没有少到埃及政府的头上。人们质疑为什么不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再行动?为什么不通过更为周密的计划来解救人质?这些问题在事后反复被讨论,但答案始终模糊不清。唯一明确的是,这场劫机事件带来的痛苦和教训,将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一句话的代价一句“不放所有人质就不给加油”,成了整场惨剧的导火索。也许在那个时刻,马耳他政府和劫机者之间有无数个选择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流血,但他们都没有做出最优的决定。最终,恐怖分子的残忍与政府的强硬相撞,导致了数十条无辜生命的消逝。
卢卡机场惨案不仅仅是一场失败的营救行动,它更是对人性、对话与妥协的深刻反思。历史告诉我们,有时候,真正的敌人不仅是握枪的恐怖分子,还有那份过度自信的强硬态度。
参考资料:
24小时60死,1985劫机惨案已过35年,中东依旧不太平 云南网2020年1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