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那个2次见到毛主席,请伟人签名的女子,后来怎么样了?

博延评历史 2023-02-24 06:03:02

1950年9月,仲秋北京,金风送爽,一场盛会正在召开。

这是一次空前的盛会,出席大会的各位代表,都是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特殊人物”——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

会议开幕式上,毛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致祝词,号召全国人民向英雄模范学习。随后,部分代表向毛主席献旗献礼。

轮到东北代表时,一名留着短发、手部残疾的年轻女子走了过来,激动的她还没有说话,毛主席就主动伸出手来,微笑着对她说:“你又来了。”

女子表情错愕,显然没想到毛主席认识自己,高兴万分地说:“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说完,她紧紧握住了毛主席的手,一股幸福的暖流瞬间充满全身。

咔嚓!一旁的摄影师捕捉到这一幕,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这名女子的幸福还没结束。

会议期间,毛主席还亲自为她签名留念,在她的笔记本上签下了“毛泽东”三个字,而毛主席签名的这一幕也被摄影师及时捕捉,留下一张让女子幸福一生的照片。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读者都会问:

1,女子究竟是谁?

2,她的手部为什么会残疾受伤?

3,她为什么能到北京参加这次空前的盛会?

4,毛主席见到她,为什么会说:“你又来了?”

5,这名得到毛主席接见和签名的女子,后来又有什么样的命运?

出身贫苦从小闯关东,新中国成立改命运

1930年12月的一天,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山东省安丘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添了一名女娃,父母为她取名叫赵桂兰。

赵桂兰家很穷,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饱饭。

1940年,安丘闹灾荒。父亲算了一下手里的粮食,勉强够吃到年底,过了年,就连下地的种子也没有了。要是留种,就得有人饿死。

父母一狠心,干脆背井离乡,领着全家闯关东。

这一年,赵桂兰只有10岁。一家人辗转来到大连西北甸子,租了两小间薄木板屋,父亲和大哥每天出去打工,母亲操持家务,日子稍好了一些,却依然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龄尚小的赵桂兰也不闲着,每天在马兰村果树园子做小工,早晚还要到菜市场拾别人扔掉不要的菜叶子,帮助家里艰难过活。

几年后,艰苦的生活让赵桂兰的母亲得了重病,可家里没钱治,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咽了气,她永远忘不了母亲临终前的眼神,有不舍,更有不放心。

日子煎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连解放,父亲惦记着老家,一解放后就回了安丘,把赵桂兰和两个哥哥、一个大嫂留在了大连。

所幸的是,大连后来没被国民党占领,而是一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让穷苦人迎来了翻身的好日子。

1947年,大哥赵洪仁进入宏昌工厂干活,二哥也被录取当了人民警察,赵家再也不用做苦工要饭,过苦日子了。

这时,赵桂兰也长大了,她不想在家里闲着吃干饭,三番几次要去大哥干活的宏昌工厂做工。1948年正月,年满18岁的赵桂兰终于如愿以偿,进厂当了工人。

宏昌工厂对外叫“钢铁工厂”,实际上是一家兵工厂,作用很重要。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我军发射的几十万发炮弹,大部分都是大连制造的。辽沈战役中使用的成百吨炸药,也是从大连运去的。

粟裕始终记得大连兵工厂的贡献,说过这样一句话,“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华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制造的大炮弹。”

保护国家财产不幸成残疾,“党的好女儿”名副其实

赵桂兰年龄虽小,干活一点不落后,她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几乎每个月都被评为生产模范。为了保护国家公共财产,赵桂兰曾三次负伤,却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她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她的今天。

很快,各方面表现突出的赵桂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赵桂兰被调到配置室工作。

配置室是兵工厂的核心部门,专门负责配置火药。被组织委以重任的赵桂兰工作更加努力,可是不久之后,她就遇到了一桩改变她命运的意外事件。

1949年12月19日,赵桂兰一生无法忘却的日子。

这天,赵桂兰的身体有些不适,但她还是坚持到了下班。下班后,赵桂兰把工友们没用完的100克雷汞收好,送配置室保存。

雷汞,又称雷酸汞,是一种军工常用的化学药品,干燥状态下受到轻微摩擦、撞击或加热就会爆炸,因此保管使用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必须非常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顺便说一下,有“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之称的吴运铎,就是这个厂的厂长,而他就是在一次试验炮弹的过程中因伤致残的。

赵桂兰捧着雷汞,小心翼翼地往配置室走。当走到距离配置室只有二十几步远时,她脚下突然一滑,身体一下失去平衡,眼看就要摔倒。

赵桂兰如果自己摔倒时把雷汞远远扔出去,自己就会安全;但是配置室里存放的全是易燃易爆品,爆炸的雷汞很可能引爆整个配置室,进而将整个车间甚至工厂毁于一旦。如果能把雷汞控制在自己身边,就可以避免这个后果,可是她自己……

说时迟那时快,赵桂兰来不及多想,把雷汞紧紧握在手里。

轰!倒地的一瞬间,雷汞轰然爆炸,地上被炸出一个大坑。由于控制得当,爆炸没有引爆附近的配置室,但是手握雷汞的赵桂兰却被炸得血肉模糊,倒在血泊中。

同事们闻讯赶来,立即把她送往医院。经过检查,赵桂兰的左下臂被炸飞,右臂断了五根筋,头部和身体多处受伤,失血过多,生命垂危。

为了抢救赵桂兰,厂里为她请来了大连中苏友好医院最好的苏联外科医生,终于保住了她的命,并且为她做了左臂齐肘关节截肢手术,又从她的腹部移植皮肤修补右上臂。

从此以后,赵桂兰彻底失去了左臂,成了一名残疾人。

英勇事迹成全国劳模,赴京开会受伟人接见

赵桂兰舍身护厂的英雄事迹迅速传开,引发强烈反响。

1950年,旅大市委授予赵桂兰“党的好女儿”和“护厂模范”荣誉称号,给予一等奖金奖励。同一年,赵桂兰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被写入历史。

新中国百废俱兴,急需各条战线的模范人物,赵桂兰的英雄事迹应运而生,很快传遍全国,“党的好女儿”成了全国人民对赵桂兰的亲切称呼,还专门出版了《党的好女儿赵桂兰》一书,作为“扫盲运动”的“速成识字补充读物”。

从医院康复后,组织上送赵桂兰到旅大市委党校文化班学习,圆了她儿时没能上学的梦想,但是更让她激动的还在后面。

1950年6月1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赵桂兰收到一个令她激动万分的好消息——她将以特邀代表的身份赴京参会。

会议期间,会务组的同志告诉与会代表一个振奋的好消息:毛主席要来看望大家!

一个出身贫苦的女孩子能成为全国劳模,已经令人难以置信,现在有机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激动的赵桂兰一夜辗转未眠,想着见到毛主席该说些什么话,可是转念一想,这么多代表,毛主席根本不可能挨个接见……

第二天,毛主席果然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亲切接见与会代表。

排队等候毛主席接见时,赵桂兰心跳加速,手心里都微微出了汗,她从来没有感到过这么紧张。当轮到赵桂兰时,握住毛主席宽大温暖的手,赵桂兰只说了一句:

“我是东北大连的工人赵桂兰……”然后,就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了。

毛主席微微一笑,什么都没说,好像在鼓励她。

赵桂兰努力平静了一下心情,鼓起勇气又说了一句:“我代表大连的工人、妇女和学生问候毛主席好,祝领袖身体健康!”

说完,赵桂兰深深地给毛主席鞠了一躬。

“好的,好的。”毛主席还是面带微笑,亲切地说道。

赵桂兰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看到身后的长队,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中午,中办设宴款待与会代表,毛主席亲自参加招待。赵桂兰完全没心思吃饭,目光始终关注着坐在一号桌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一颗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宴会结束后,中央领导纷纷退席。这时,周总理快步走到赵桂兰面前,主动伸手握住了赵桂兰的手。

“你是东北大连来的,你叫赵桂兰吧?”周总理亲切地问。

“我是!”赵桂兰很激动,也很纳闷,周总理怎么会认识我?

原来,周总理心细如发,早就熟悉了代表们的情况和事迹,所以才能一眼认出赵桂兰。得知赵桂兰正在学习文化,周总理很高兴,勉励她说:

“好啊!学习好了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很勇敢,你的事迹很感动人!要好好学习,加强智慧,更好地为党工作。有了你们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我们就放心了……”周总理语气和蔼,目光亲切,就像一个慈祥的父亲,让人如沐春风。

数十年后,这一幕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赵桂兰始终牢记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音容笑貌,殷殷嘱托,片刻不敢遗忘。

二度赴京再见毛主席,求伟人签名造就经典

回到大连后,赵桂兰牢记伟人教诲,以更加忘我的精神投入学习工作。她不时幻想着,什么时候再能见到毛主席、周总理,聆听两位伟人的教诲……对了,上一次没有请毛主席签名,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请毛主席为自己签个名。

谁都没有想到,过了仅仅3个月,机会再度出现了。

1950年9月25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赵桂兰作为重工业劳模代表再次赴京出席了,而且还成了主席团的一员。这便是文章开头讲到的那次空前盛会了。

令人激动的是,这一次毛主席再度出席大会并致祝词,而赵桂兰更是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宝贵机会——作为东北代表给毛主席献旗献礼。

这一次,赵桂兰虽然激动,却没了第一次的紧张劲儿,她走到毛主席身边,正想开口说话,毛主席却微笑看着她,抢先开了口:“你又来了。”

赵桂兰一愣神,随即反应过来,毛主席居然认出了自己,她老人家还记得自己!真是万万没想到,她赶忙高兴万分地说:“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由于代表众多,这一次赵桂兰还是没能和毛主席多说几句话。不过,在会议中间休息时,赵桂兰想起自己的一个愿望,便壮着胆子走上前,对毛主席说了一句:

“毛主席,我想请您为我签个名!”赵桂兰说道。

毛主席一看是赵桂兰,欣然应允,接过赵桂兰的笔记本,刷刷刷,在扉页上签下了“毛泽东”三个字。看到这一幕,赵桂兰浑身涌起一股暖洋洋的幸福感……

咔嚓!一旁的摄影师捕捉到这珍贵的瞬间,将这一刻记入了历史。

这确实是一张经典的照片,会议结束仅2个月后,中央美术学院的林岗老师就以这幅照片为蓝本,创作了影响巨大的年画《群英会上的赵桂兰》。

1951年1月3日,《人民日报》副刊《人民画刊》在显著位置上发表了《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很快步入千家万户。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很多人应该都对这幅年画记忆犹新。

牢记领袖教诲再接再厉,离休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功成名就”的赵桂兰也收获了爱情。

1950年,在旅大市委党校学习期间,赵桂兰结识了一名叫项定国的男同学,两人很快擦出爱情的火花,两人感情日趋深厚,第二年便结了婚。

从党校结业后,赵桂兰的路越走越广,先是被组织送入工农速成中学继续学习,工作几年后又被组织保送到东北人民革命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法律系学习。

彼时,赵桂兰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为了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她把两个大点的孩子留在大连由丈夫照顾,自己一个人带着最小的孩子毅然踏上求学之路。

1961年,赵桂兰完成学业,被分配到大连市西岗区法院民事科担任助理审判员。此后,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赵桂兰都牢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诲,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用最大的努力和最佳成绩回报组织对自己的关怀培养。

赵桂兰深深知道,没有党组织,就没有自己的一切。

1986年,赵桂兰从大连市西岗区信访局光荣离休。

虽然不在岗了,但赵桂兰一点都没闲着,她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关心下一代上,同时担任几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经常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十多年来做报告1000余场,她希望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革命的历史,不要忘记毛主席等老一代领袖。

除此之外,赵桂兰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忙着“学雷锋”,经常拿出自己的积蓄,帮这家分分忧、帮那家解解难,2003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

与此同时,赵桂兰有4个子女都是普通工人,其中还有两个下过岗,但是她从来没有为此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每逢有人问,她总是笑着说:“组织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给了我这么多荣誉,让我再向组织提要求,我张不开那个口啊!”

闲暇之余,赵桂兰最爱做的事,就是仔细观摩她与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对这些珍贵的瞬间做着幸福的回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毛主席、周总理的教诲,是劳模精神始终鼓舞了我,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积极劳动,发光发热!”

致敬劳模赵桂兰,致敬伟人毛主席!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