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2次题词刘胡兰,为何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伟人:我写不合适

博延评历史 2023-02-24 06:03:02

毛主席一生题词众多,很多报纸、学校、博物馆、墓碑等题名,都是毛主席的墨宝。

毛主席敬慕英雄,瞩目烈士,经常给革命烈士题词,比如给张自忠题写“尽忠报国”,为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给张思德题写“为人民服务”,为白求恩题写“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给雷锋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等等。

粗略数来,毛主席为某个特定人的题词,不下数十人之多,有的还题写不止一次,他曾两次为刘胡兰题词,三次为谢子长题词,留下许多佳话。

这些题词中,有的烈士很有名气,有的烈士不为人知,大多数都是毛主席感慕英雄事迹,褒扬烈士精神,而主动为他们题写的。

然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革命烈士,当地方干部被代表当地22万群众请愿,多次请毛主席为烈士题词时,毛主席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

这位革命烈士,就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董存瑞,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相比张思德、雷锋,他的事迹似乎更为突出。

可是,面对这样一位名震全军的革命烈士,而且还是22万家乡群众的请愿,毛主席为什么会拒绝呢?故事还要从1956年开始讲起。

1956年冬,民政部收到一份来自河北省委、省政府的请示:河北省隆化县计划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请求上级批准。

董存瑞是河北怀来人,为什么要给董存瑞修陵园的纪念碑呢?

原因很简单,河北隆化是董存瑞牺牲的地方,隆化人民有感于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修建陵园和纪念碑缅怀革命烈士,不是很正常吗?

民政部很快做出批复:同意。

收到批复后,隆化县委、县人委很高兴,迅速投入筹建工作。

建纪念碑需要题词,应该请谁来题呢?

消息传开后,全县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人:伟大领袖毛主席。

董存瑞是人民的好战士,毛主席是人民的伟大领袖,书法造诣又高,请他为烈士题词,意义非凡,再好不过。

1956年冬,隆化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的冀兴坡同志,背负22万乡亲的共同愿望,带着县委、县人委的信,只身一人前往北京,请毛主席为董存瑞题词。

想进北京并不容易,冀兴坡先拿着县里的介绍信到承德专区换信,再到当时的河北省省会保定,到省委组织部换信,最后才到了中南海。

到了中南海后,一名中央办公厅的干部接待了他。冀兴坡说明来意,对方请示了领导,告诉他下星期三再来,冀兴坡只好住在北京珠宝市街的正泰旅馆耐心等候。

星期三,冀兴坡准时再去。中办的同志交给他一封信,让他拿着信去政务院内务部找,却没明确说毛主席究竟有没有答应。

接着,冀兴坡来到内务部,见到了内务部部长谢觉哉。

谢觉哉了解冀兴坡的请求后非常重视,叫来优抚司一名姓邹的司长办理。

冀兴坡向邹司长详细汇报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和隆化县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园情况,最后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我们就是想请毛主席给董存瑞题词。

“冀主任,你说的情况我大体了解了,我们一定会尽快办理,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邹司长言辞恳切地说道。

冀兴坡点点头,回到了宾馆。在他看来,上级领导这么重视,肯定很快就会有回信的。

可是等了几天,始终没消息,冀兴坡等不及了,主动到优抚司找到邹司长询问。

“这事领袖们还未定下来,要不你还是先回县里等着吧。”邹司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领导们日理万机,可以理解,冀兴坡只好给县里挂了个电话说明情况。

县里的意见是来北京一趟不容易,别来回跑了,再等等,反正陵园扩建工程还没开工,暂时没有具体工作。于是,冀兴坡便留在北京继续等待。

这样一等再等,时间到了农历正月底,1957年2月,内务部方面还是没有消息。

冀兴坡忍不住了,第三次来到优抚司打听情况,邹司长不知道冀兴坡一直住在北京,便告诉他:“领导们知道这件事了,但是还未题呢,要再等一段时间。”

冀兴坡一听,领袖们都知道了,那感情快了,再等等吧。

这次没等几天,县里来电话了:开春了,陵园建设马上要施工,你先回来搞筹备,北京那边等有消息再说。于是,冀兴坡只好带着满腹遗憾返回隆化。

1957年4月,陵园扩建筹备工作一切就绪,可北京方面的题词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冀兴坡决定再赴北京。

这一次,冀兴坡和县教育科主管科员刘显荣两人一起去了北京,第四次来到优抚司,对方回话说:“领导还没定下来,但会尽快促成此事的。”

除了题词的事,冀兴坡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协调董存瑞烈士纪念碑所需的大理石,他在京一边等待题词,一边办理纪念碑大理石事宜。

恰巧,北京当时正在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冀兴坡找到修建委员会主任李琛,介绍了董存瑞的事迹和纪念碑修建情况, 红军出身的李琛听后很感动,当即表示一定大力支持,签批了“赠送隆化碑料一块”的手续。

一个星期后,大理石基本落实,冀兴坡等了几天,终于等来了好消息:题词好了。

到了优抚司,邹司长把一张16开的题词郑重地交给了冀兴坡。

冀兴坡激动地展开题词,看到了8个大字:“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没等激动完,冀兴坡又看到了题词的落款:“朱德,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九日”。

朱德?冀兴坡一下子愣住了:全县人民是请毛主席题词的,怎么题词的成了朱总司令?

当时,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威望也非常高。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朱总司令题词,他们也好接受,但是22万隆化人民一直以来期望是毛主席的题词,他们日盼夜盼,盼的也是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一下子换成朱总司令辞职,确实很难让人接受。

“邹司长,我能问一下,为什么毛主席不给董存瑞烈士题词吗?”冀兴坡问道。

其实,以董存瑞的事迹,确实值得毛主席的题词。刚收到隆化县的题词申请时,毛主席本人还专门了解过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对他倍加推崇。

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南山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跟当时的很多农家子弟一样,董存瑞没读过几天书,仅仅在7岁时上了几天学,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

人穷志不短,小时的董存瑞听着岳家将、杨家将等评书长大,仰慕岳飞、杨业这样的英雄,从小就立下了尽忠报国的志向。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大举进攻华北。8月,日军分三路进犯怀来,只用几天就占领怀来全县,怀来百姓在日军的铁蹄之下,生活更加水深火热。

董存瑞目睹了日军暴行,立志要参军打鬼子。13岁那年,南山堡建立了抗日政权,董存瑞提出要参军,因为年龄小当不了兵,只好参加了儿童团并被选为团长,负责组织进步儿童放哨、送情报。

董存瑞很机灵,胆子也大,他曾经掩护区委书记兼武委会主任王平躲过日本人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南山堡的王二小”。王平很喜欢董存瑞,每次来南山堡,都是住在董存瑞家,给他讲了很多八路军英勇抗日的故事,让董存瑞热血沸腾。

后来,王平因叛徒出卖被敌人追捕,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董存瑞听到噩耗,悲愤交加,毅然加入了民兵组织。1945年春,刚满16岁的董存瑞终于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参加八路军,成了一名光荣的战士。

参军以后,董存瑞战斗十分英勇,不怕牺牲,每每冲锋在前,屡屡战功。短短几年间,荣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勇敢奖章3枚、毛泽东奖章1枚,还当上了班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把毛泽东奖章佩戴到胸前时,董存瑞浑身充满了力量,此时的他恐怕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发生联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特别方式。

1948年5月,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

25日凌晨,部队向隆化县城发动总攻。我军强大的炮火压制了敌人的火力,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苔山的顶峰,占领了制高点。

但是,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仍在县城内负隅顽抗。下午3点30分,部队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时,敌人设在一座桥上的暗堡突然开火,猛烈的火力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抬不起头来。

这座暗堡十分隐蔽,火力极猛,又易守难攻,战士们几次冲锋都被打回来,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董存瑞见状,心急如焚,立即向连长请战,要求炸掉这座暗堡。

连长有些犹豫:“太危险了,而且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能总让你上……”

“连长!让我上吧!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再说,隆化还没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就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

没等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道。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

冲锋前,董存瑞从兜里掏出一个纸包,坚定地说道:“指导员,这是我的党费。如果我牺牲了,请你帮我交给组织最后一次党费。”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董存瑞跑到暗堡下方后,发现这座暗堡其实是一座桥,离地一人多高,桥面下方没沟、没棱、没柱,没一处地方能安放炸药包。

这个时候,部队吹起了冲锋号声,部队总攻的时间到了!如果不炸掉暗堡,就会有更多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挺身站在桥下正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猛地拉响了导火索……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高声喊道。

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战友们沿着董存瑞用生命打开的胜利之路,冲进了隆化中学。他巍然挺立,纹丝不动的身影,永远被历史定格。

隆化解放后,战士们来到董存瑞牺牲的地方,他们用双手在废墟中刨着,最后什么都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双被烧剩下半截的布鞋……

这一年,董存瑞只有18岁。

董存瑞壮烈牺牲后,事迹很快传开,感动了很多人,时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题词“舍己为国,人之楷模”,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成为解放军战士大无畏精神最好的诠释。

按理说,以董存瑞的事迹,毛主席应该会给他题词。可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在了解董存瑞事迹后,却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我题不合适,请朱总司令题吧!”

听了邹司长的解释,冀兴坡还是不能理解,“毛主席不是给刘胡兰题过词吗,为什么没给董存瑞题词呢?”他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邹司长耐心解释说:“这件事,毛主席说过。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所以还是请朱总司令题合适。这才有了朱总司令的题词。”

冀兴坡恍然大悟,毛主席不给董存瑞题词,不是不愿意题,而是出于大局考虑,出于对朱总司令的尊重。他老人家考虑如此周全,不是正体现出对董存瑞的重视吗?

想到这里,冀兴坡赶紧返回隆化,把题词上交复命。

一开始,隆化县委也不理解为什么拿回来是朱总司令的题词,等冀兴坡解释清楚后,大家才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欣然接受。

1957年10月18日,朱德为董存瑞烈士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被镶嵌在高14.5米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的正面。如今,我们看到的8字题词,就是朱总司令的手笔。

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考虑确实十分周全,分寸掌握也恰如其分。

毛主席一生虽然题词众多,但却很少给一名解放军战士题词,比如两次题词的刘胡兰就不是解放军,即便偶尔题词,也都有着特殊的考虑。

比如张思德,是毛主席的警卫员,现役军人,但他并不是在执行警卫任务时牺牲的,而是在窑洞烧炭时牺牲,属于当时“大生产运动”先进典型的代表,毛主席表彰的也是他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再比如雷锋,虽然也是军人,但他牺牲也不是在战场上,毛主席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样是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换句话说,张思德和雷锋的牺牲是意外,不是知道自己必死而赴死。

董存瑞则不然,他舍身炸碉堡,是明知必死而勇于赴死,而这样的精神在当时的解放军战士中,绝不是偶然、特殊、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彰这样一名解放军战士,最好的人当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也就是朱德。

由此可见,毛主席的接人待物都有他的原则与分寸,而这一原则和分寸,就是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等角度来着眼的。

所以,毛主席一生的题词虽然非常丰富,但绝不是随意之作,也并非有求必应,婉拒给董存瑞题词,即是如此。这才是毛主席真正的高明之处。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