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智能开采从目前 “东拼西凑” 的状态实现化茧成蝶,是一个复杂且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难以精准预测时间。不过,依据相关规划和发展趋势,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短期来看(2025 - 2030 年)政策推动与大型煤矿示范引领: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出台政策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要求大型煤矿到 2025 年底前建成单个或多个系统智能化,具备条件的要实现采掘系统智能化。一些大型煤矿和示范煤矿会加快智能化建设步伐,在技术集成和系统融合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如哈密市预计 2025 年末全市煤矿矿井将实现智能化开采,为其他煤矿提供经验借鉴。关键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通过 “揭榜挂帅”“赛马” 等方式引导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突破高精度地质探测、煤岩识别、(半)连续开采智能成套装备等技术难题。同时,加强对 “数字矿工” 等跨界人才的培养,缓解人才稀缺问题,为智能化转型提供人力支持。
中期来看(2030 - 2035 年)技术标准体系完善:随着行业发展,技术标准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不同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数据协议和接口兼容性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减少 “技术孤岛” 和 “数据烟囱” 现象,降低运维成本,促进系统级智能的进化。全面智能化推广: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此时,煤矿智能开采将从局部智能化向全矿智能化迈进,实现真正的化茧成蝶。
长期来看(2035 年之后)持续创新与优化:煤矿智能化开采将不断与新技术融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应用,推动煤矿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绿色的开采。产业生态成熟:形成成熟的煤矿智能开采产业生态,包括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矿山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不再存在各自为战、割据竞争的局面。
总体而言,预计到 2035 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时,煤矿智能开采将实现从 “东拼西凑” 到化茧成蝶的转变,但实际进程仍可能受到技术突破难度、资金投入、企业合作意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