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方案诞生了:人类无需寻找下一颗地球也可一直延续下去

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 2024-01-18 10:39:58

本文原创作者:水木长龙

宇宙万物,无论其大小,随着时间的向前推演,总有终结的那一天。

比如:

在微观世界里,原子会发生核裂变、聚变、衰变等,从而生成一种全新的原子;质子和电子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中子,中子又可以转化成质子和电子;而所有的粒子,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又可以转化成纯粹的能量。

在宏观世界里,所有的天体,无论星系、星云、星系团、恒星、行星、中子星、小行星、彗星等,无不随着时间的脚步,一点点地向着自己的终点站靠航。

我们的地球,也不例外。尤其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被开采,地球平衡条件的一点点被打破,更加快了我们地球向终点靠航的速度。

未雨绸缪,是人类未来能够延续下去必须提前考虑的计划。所以,寻找下一颗地球——人类的第二家园,很早便被提上了议程,并进入了着手准备的进程之中。

人类向宇宙发射了无数的先进空间探测器,发明出了一代比一代更先进的太空望远镜,搜寻着宇宙中人类的“第二家园”。

宇宙如此之浩瀚,仅我们银河系而言,科学家根据观测到的数据分析估算,存在类似我们太阳系的恒星系,就有上千亿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至少有几百亿颗,而目前已被观测到类地行星约近千颗之数。

正当人类为寻找到了一点“未来或许能够延续下去”的希望之光而稍感欣喜宽慰的时候,忽然又想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如何打破爱因斯坦为我们设置的“光速屏障”?

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无法超越光速——速度越快,物体的质量也会变得越大,克服质量而需要做的功(能量),同样会变得越来越多。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所需要的能量也会趋于无穷大。所以,宇宙万物无法追上光速。

无形之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于是将人类圈锁在了太阳系内。

因为人类即使在银河系中寻找到了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限于遥远距离的阻隔,以及人类生命的有限,几乎在有生之年不可能抵达。

更让人紧锁双眉的是,人类至今尚未飞出太阳系。哪怕最早发射的“先驱者”和“旅行者”探测器,在40多年的探测飞行中,尽管被认为已经飞进太阳系边缘,可是,当它们越向太阳系边缘外围飞行时,便会越像被黏稠胶液黏住了一般,飞得越慢。

难道我们太阳系的周围有什么“围栏屏障”不成?还是像尼古拉.特斯拉曾经所言,被一种未知的特殊能量场包围着?抑或宇宙生物学家的预测,太阳系仿如活体巨型细胞,最外面有“细胞壁”包括着?

难道我们真的是被圈锁在太阳系里的一种试验品?

是谁给我们太阳系设定了无法逾越的“光速屏障”?

是谁在我们太阳系的外围又加了一层无法逃离的“围栏屏障”?

究竟是谁在对我们进行观察试验?为什么要对我们观察试验?

难道达尔文向我们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如果真有试验我们的试验者在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那么,当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时,他们会用像“动一下手指头”一样轻松的力量帮助我们延续下去吗?

未来对我们充满未知,我们对未来充满迷惘。

相对整个宇宙,我们人类渺小无及,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永远充满着希望的曙光,千锤百炼不灭的毅力火焰,持之以恒的探求新知精神,还有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对宇宙遥远深处,充满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既陌生又熟悉的奇怪感觉,无形中促动着人类克服重重困难,跨越层层险阻,顽强地延续了千万年。

在科技不发达的早期,我们尚且走过了地球最艰难的时期,岂能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还会被地球环境的再次考验而吓得俯首打颤?

不灭的“希望”即是不灭的“力量”,坚定的“信心”即是前进的“动力”。前行道路千万条,总有一条会通向成功,而“希望”之火是照亮成功之路的引路灯。

量子力学一反常理地揭示验证了“精神意识”力量的重要作用,为“希望”之火的永久燃烧又添加了保障的“信心”燃料,为人类未来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不是吗?

生命研究者指出,人类的自然生命虽然会走向终点,最终身体消陨,但人类的“精神意识”并不会随着身体功能的停止而停止,而会在身体生命停止后,漫游于宇宙空间,继续存在。

所以,即使人类无法打开爱因斯坦“光速屏障”和太阳系“围栏屏障”的双层锁,而被地球或太阳系的各种天体演变,导致最终身体消亡,但人类的精神意识并不会就此随之一起清零。更且,这只是最不好的结果。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即使不搬迁出太阳系,人类依然可以延续下去。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生命物理学家研究发现,生命的体积越微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反而会越强。正如,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而与恐龙几乎同时代的蚂蚁却幸存了下来,直至今天依然遍布全球。

如果“体积微小”是生命在地球生存的优势,那么就为人类未来躲避各种自然灾患,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通过未来高科技将人类进行微观缩小。因为在微观尺度上,微观人类只需要微小的生态系统,消耗微小的能量资源,就可生存许久。

或许方法有很多:

或可通过基因工程修改人类基因,使未来人类在一出生就如同细菌大小,并通过量子高科技建造微观世界,从此让人类从宏观世界中消失,在微观世界里生存。

或可通过未来高科技研制出来的量子缩放器,在地球环境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时,可通过量子缩放器,将人类世界缩小到微观尺寸,这样只要提前储备微量的能源,就可以在地球环境变得恶劣的情况下,安然度过几十亿年,甚至直到太阳的能源燃烧殆尽。当地球环境恢复到适合人类居住时,可以再通过量子缩放器,重新回归到宏观世界生存。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水木与读者朋友们分析探讨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本质并无什么不同,唯一的区别只在两者相对的尺寸(可翻阅“水木长龙”前篇文章「爱因斯坦离开前为什么说“我们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所有的人类都生存在微观世界里,在没有宏观世界可对比的情况下,谁又会知道自己是在微观世界里生存着呢?换句话说,谁能感觉得出不是在宏观世界,而是在微观世界?

大小本无分别,宏微只是相对而言。

正如「微观尽头」里的试验结果:微观世界的尽头即是宏观世界,宏观世界的尽头连接着微观世界。

正如「微纪元」里所描写的那样:为了躲避太阳“闪烁”,人类通过基因工程将自己进行了微观缩小,而被微观缩小的人类世界,科技发展异常迅速,并能躲过多次太阳“闪烁”的辐射,且消耗的地球资源只是曾经宏观世界人类所消耗的千亿分之一。如果没有参照对比,生活在微观世界里的人类,又怎会觉得自己被缩小了十亿倍?

正如「复联4」里的英雄们借助量子隧道,向宏观的三维空间的不同时空穿梭一样,运用的原理同样是:微观世界的尽头即是宏观世界,宏观世界的尽头连接着微观世界(具体分析可查阅“水木长龙”前面的文章)。

或许,你会眉头一皱说:怎能拿科幻举例呢?

其实,水木拿科幻举例并无不妥。要知道,很多科学研究,科学理论的发现,都是受启于科幻作品。可以说,科幻不只是科幻,也是促进人类科学发展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科学的前身,是科学发展的先锋引路者。

曾经,“人造卫星”被认为是疯子的幻想,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梦幻,科学界里只要有人谈论“人造卫星”,他的学术前途就会危在旦夕。而今天,人造卫星在天气预报、定位、通信、导航、科学探测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成为诸多科研领域离不开的地球卫星。

曾经,人类认为在天上飞行,是不可能实现的梦中童话,而今,且不论飞机、载人火箭可以让人类实现飞行的梦想,即使建造遨游宇宙的太空飞船,也不会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了。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曾经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最终都从“幻想”变成了真实存在。

所以,不要认为科幻只是科幻,它只是目前人类还无法用已知的所谓“科学原理”解释而已。所谓“科幻”,只是人类一时无法解释它的合理性,当人类能够用自己定义的“科学原理”解释它的时候,科幻也就变成了科学(量子理论告诉人类:一切皆有可能。著名量子实验揭示印证:没有不可能的,只有人类想不到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2019/05/10)

0 阅读:8

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

简介:水木带你探索科学宇宙,揭开你不知道的科学宇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