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重修志镜鉴启未来——访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

中国城市报 2024-09-24 20:32:34

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管主办的《江苏地方志》刊物每期推出一个地域历史文化专题,以高质量的专题策划、优质的文章内容和富有特色的装帧设计,得到社会广泛赞誉,一跃成为爆火的“网红杂志”。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地方志作为“一地之百科全书”,承载着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信息,是了解一个地方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的重要窗口。

数字展示、盖章打卡、非遗表演……在江苏书展上年年火爆的“方志江苏馆”成为宣传省情地情、弘扬城市文化的“流量担当”;入校园、进社区、上街道……更多接地气的江苏史志研究成果走出“深闺”,历史变得生动鲜活;上线智慧方志馆、方志文化“入云端”、组建史志馆联盟……数字化转型让江苏地方志的“金山银山”转化为“数据湖”,唤醒人们的城乡记忆。

“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使命,从‘国之大者’的角度统筹地方志工作全局,努力践行‘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责使命,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新突破、新进展,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方志力量。”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方志江苏”突出创新发展

中国城市报:高质量的地方志事业是存史、资政、育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前提。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在积极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有哪些创新经验?

左健伟:江苏省自古以来崇文重教、人文荟萃,素有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现存各种旧方志近千种,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方志之乡”。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工作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积极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以主题志鉴记录江苏现代化进程的鲜明亮色。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动策应年度重大主题,每年编纂主题志鉴,忠实记录发生的大事、要事,充分展现江苏发展的伟大成就。今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了江苏首部综合性省情教育通识读本——《这里是江苏》,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二是以即时性记录展现当年、当月江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自2019年1月起,江苏省在全国首创逐月编纂《江苏微记录》,大大提高了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的时效;每年年底辑成《江苏记录》《江苏影像》,反映当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江苏省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编纂即时性记录的热潮,成为地方志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特色亮点。

三是以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展现江苏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成就。贯彻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发挥地方志在留存地方历史记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2022年,江苏省印发《关于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在全国首次提出乡镇(街道)志编纂全覆盖的目标。截至目前,全省具备编修志书条件的乡镇(街道)总数1200个,已出版和启动编纂1184个。

四是以重点史志作品展现江苏的文化底蕴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依据《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将江苏省各地的地理标识、文化标识和历史标识产品作为重点史志作品进行逐年编纂。《中国淮扬菜志》《江苏华侨华人史》《明孝陵新志》等陆续出版发行,《雨花台志》《张謇志》《中国丹阳眼镜志》等正在加紧编纂中。

修志为用加快数字化转型

中国城市报:加强成果转化利用,让历史智慧“活起来”。对此,如何深入挖掘地方志的潜在价值,构建地方志利用的长效机制,让地方志在推动现代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左健伟:地方志贵在史识,重在致用。地方志工作承担着整理发掘和研究开发重要历史资源、传播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光荣使命,但由于史志工作在如今许多人看来似乎有点“冷”,所以要坚持修志为用、修用并重,不断拓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努力让地方志“活起来、火起来”。

激活旧志资源,服务当代发展。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最全面、最系统的载体。为适应现代人阅读古籍的需要,要加大优秀方志古籍的校勘、标点、注释、今译,为现代读者阅读扫清障碍,让人们首先能够看懂古籍。同时,要强化旧志的活化运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

重塑新志形态,打造时尚读物。新编的地方志要讲究文采,在快节奏社会里创造出一个形式简单又内涵丰富的空间,提高可读性和感染力,着力在志书的多元化、形式的可视化、文辞的优美化、装帧的时尚化等方面下功夫。

创新传播形态,活化历史记忆。地方志工作一半在编,一半在宣。要让沉睡的方志“活起来”,须坚持“从文献到文化”“从内容到品牌”“从方志办到全社会”的大传播视野。可以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利用自身新媒体账号平台,以专题栏目、系列文章、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让蕴含在地方志书籍中的历史知识“活起来”。

中国城市报: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以全面便捷的应用形式保存利用方志资源,唤醒城市文脉记忆,助推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

左健伟:由于志书篇幅长、信息量大、阅读门槛高,许多城市海量的方志数据仍处于“沉睡”状态。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推动地方志的数字化进程,建立地方志数据库和在线服务平台,实现地方志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检索和共享。

建设智慧方志馆,以平台支撑和数据驱动促进业务创新。地方志工作数字化转型是基于传统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现实基础之上的迭代升级,在实现资源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技术融合化、平台一体化、服务智慧化、制度重塑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今年4月,江苏省智慧方志馆正式上线,实现了地方志馆藏“从有限场地到无限空间、从有限藏书到无限数据、从有限载体到无限方式”的突破。

方志文化“入云端”,促进城市文脉传承久远、落地开花。在“云端”翩跹、在指尖传承,有了数字方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实现在线阅读、多维检索,从而更好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为文艺创作、影视制作、IP打造等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组建史志馆联盟,以“小支点”撬动“大资源”。把全省各地各单位自发建立的镇史馆、村史馆、厂史馆、校史馆和各种专题特色馆联合起来,将藏在单位内部的、局限在一个小区域的沉睡文化资源激活成为公共文化资源,在不增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城乡公共文化供给数量,提高场馆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在数字化时代下,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增强史志场馆的可感可阅可知,让受众能够在科技的加持下更加立体地、沉浸式地浏览知识的宝库,享受文化的盛宴。

为民修志让“冷”工作掀起“热”效应

中国城市报:浩如烟海的资料、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史志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如何突破专业人才招引培育瓶颈,不断激发基层史志工作活力,让“冷”工作掀起“热”效应?

左健伟: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要聚焦人民群众实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地方志工作,坚持地方志为党立言、为民修志,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编纂出更多“接地气”的史志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史志文化需求。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是地方志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史志人才队伍,是推动新时代史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汇集形成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能胜利的地方志人才队伍,激发地方志事业蓬勃的发展活力。

近年来,江苏省充分发挥地方志系统组织架构优势,构建上下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在志鉴编纂、新媒体运营、杂志专题策划等具体工作中,注重挖掘省、市、县三级专业人才资源,解决优秀人才缺乏、专业素养不足、人员流动频繁等现实问题。在系统内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江苏援藏援疆志、“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江苏省情影像志等项目组,“组团”出击,不断提升方志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向心力、战斗力。

同时,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积极汇聚各行各业理论功底深厚、文学素养较高的史志爱好者,先后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苏省社科联等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吸引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地方志学术研究。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打造“方志学概论”课程,填补了江苏地方志学科建设的空白。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有为才能有位”的正确用人导向,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通过开展年鉴质量评定、镇村志质量评定、市县地方志特色创新项目评定,定期对地方志系统政务信息报送、方志文化宣传等方面工作的优秀组织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鼓励担当作为,推动形成了开拓创新、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0 阅读:25

中国城市报

简介:《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