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猥亵案竟是自导自演?”4月11日,一则惊爆网络的谣言被上海警方火速击破!36岁男子杨某为博取关注,编造“猥亵案双方相识并策划剧本”的虚假信息,引发全网热议。仅一天后,警方雷霆出击,将其刑拘,并正告:网络绝非法外之地!
4月8日,上海地铁1号线发生一起猥亵案,违法行为人姚某(男,41岁)在车厢内对女乘客实施猥亵,被周围乘客当场控制并移交警方,随后被行政拘留。然而事件次日,社交平台突然流传“反转”帖文,称“两人实为相识,猥亵行为系提前约定”,甚至捏造“女方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等细节。
经上海轨交警方调查,这些信息全系杨某凭空杜撰。为满足虚荣心,杨某在4月10日通过个人账号发布谣言,声称“当事人相约地铁演戏”,并配以虚假聊天记录,导致不实信息迅速扩散,对被害人造成二次伤害,更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
警方行动:24小时破案,严打网络谣言面对舆情,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分局迅速成立专案组,4月11日通报确认杨某编造传播谣言的事实,并对其依法刑事拘留。警方强调,此类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消耗公共资源,将坚决追究法律责任。
社会影响:谣言为何屡禁不止?杨某的造谣行为折射出部分网民为“蹭流量”不择手段的乱象。心理学专家分析,此类谣言利用公众对“反转剧情”的好奇心,通过捏造冲突性细节吸引点击,最终导致真相被淹没。更严重的是,谣言不仅损害被害人名誉,还削弱社会对真实案件的关注,助长“受害者有罪论”等错误观念。
法律警示:网络发言需担责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明确规定,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上海警方此次快速反应,正是对“键盘侠”的强力震慑。法律界人士呼吁,平台需加强AI审核与人工复核,从源头阻断谣言传播链。
我是君则,关注我,抹平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