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的江山,是从死人堆里打出来的!” 1995年的一天,陈锡联拍着桌子,脸色铁青。会场一片寂静,没人敢喘气。
这位85岁的老将军刚听完关于北京某特大腐败案件的通报,情绪几乎失控。他猛地站起来,对着在场的干部怒吼出这句话。随后,他转身离去,拄着拐杖的背影依然挺直得像一杆标枪。
到底是什么事,能让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如此愤怒? 事情的起因是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因贪腐问题东窗事发,卷入巨额经济犯罪案件,最终自杀身亡。
这不仅震动了北京,也让陈锡联痛心疾首。“我们打下的江山,怎么能让这些人败坏!” 他说完这句话时,手指用力地敲击着桌面,连指节都发白。
陈锡联不是个轻易动怒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经历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开国将军,最看重的就是“清正廉洁”和“艰苦奋斗”。
他从不允许自己或身边人有半点自满或腐化的苗头。即使到了晚年,他也始终用毛主席的一句话鞭策自己:“我们决不能学李自成。”
这种警觉并非空穴来风。陈锡联总是反复提起西柏坡时期毛主席的那句经典警示:“一旦进了北京城,我们共产党人能不能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袭击,就是个大问题。”
从那时起,他就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几十年后,当他看到王宝森这样的腐败案件,就像看到了毒蛇钻进了江山的根基。他的愤怒,不仅是对腐败的不满,更是对信仰被背叛的痛惜。
1950年代初,陈锡联的日子并不富裕。当时,他担任一个重要岗位,但每月工资只有5块钱,连买牙膏肥皂都要精打细算。
他宁可自己吃苦,也绝不允许搞特殊化。 有一次,他家里甚至因为没钱买肥皂而只能用小苏打代替。
有人问他:“陈司令,过得这么紧巴,干嘛不提点特殊要求?”他却笑了笑说:“咱当干部的,不能开这个口!”
他的“铁面无私”从家庭抓起。他的二儿子陈再文,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却在1982年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不幸牺牲,年仅32岁。
面对骨肉分离的痛苦,陈锡联没有特殊对待。他只是对家人说:“咱是普通人,不能搞特殊化。”这句话,他不止一次对自己的孩子们强调过。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晚年却要直面“糖衣炮弹”带来的社会伤疤。1995年的王宝森案件,只是冰山一角。
陈锡联在会上听到“巨额贪腐”和“生活奢靡”这样的字眼时,气得猛拍桌子,连拐杖都差点折了。他对现场干部怒不可遏地喊道:“国家一乱,谁都享受不成!”
他的愤怒,不是一时之气,而是源于对历史的深刻记忆。1936年,年仅22岁的陈锡联加入红军,在战场上几乎九死一生。他
的左手中指在战斗中被打断,因没有条件治疗,他自己用剃头刀把已经坏死的指头切掉。这样的伤痛,他从没皱过眉头,却因为国家的腐败问题而心如刀绞。
与腐败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锡联的极度节俭。他晚年住在一套普通的房子里,家具简单到只有一张老式沙发和几把旧椅子。
他的工资卡常年放着,根本用不完。有人问他:“老首长,怎么不享受享受?”他却淡淡地回答:“我享受够了,我享受的是战友们的牺牲换来的和平日子。”
毛主席曾评价陈锡联“善于团结”,邓小平也称他“肚量大”。但正是这样一位“肚量大”的人,在面对腐败问题时,却一点也“容不下”。
1995年那次会后,他私下对家人说:“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主席一直担心糖衣炮弹。”那一刻,他的语气中透着一种深深的忧虑。
其实,陈锡联对腐败的警惕并不是从晚年才开始的。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意识到“享乐主义”的危险。
有一次,他向毛主席反映:“主席,再抓就要抓到我头上了。”原来,当时“军事共产主义”风气盛行,军队生活异常艰苦。
他的工资连基本开销都不够,更别提购买手表和钢笔这些奢侈品。毛主席听后,深思良久,采纳了他的建议,对军队的工资结构进行了调整。
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的消息传来时,这位已经85岁的老将军激动地说了一句:“我还可以上战场!”
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他始终觉得,自己的一生是为国家而活的,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有一颗“战斗的心”。
同年6月10日,陈锡联因病在北京去世。那一天,北京的天空阴云密布,无数人前来送别这位开国将军。
人们记得他的勇猛、他的忠诚,也记得他在1995年那次会议上的怒吼:“光图享受不行!”
他的一生,是革命者的缩影。他用鲜血和汗水为国家打下了江山,却用一生的节俭和清廉告诉后人:江山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或许,陈锡联的故事只是波澜壮阔历史中的一页,但他的警告却永不过时。
每当我们看到今天的繁荣与安定,都应该想起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的江山,是从死人堆里打出来的!”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