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十四是广东惠来县溪西镇及周边乡民纪念唐代高僧大颠祖师(俗名陈宝通)诞辰的重要日子。大颠祖师生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是潮汕地区著名高僧,以德行和智慧闻名,曾在此行医布道、化解旱灾,深受百姓爱戴。为感念其功德,乡民建西来古寺纪念,并逐渐形成“七乡轮值”的巡游庆典传统。

这一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民间信仰,至今仍有许多讲究和习俗流传。那么具体有哪些讲究呢?明日三月十四,记得“一不碰,二不做,三不忘”,寓意福泽绵长家兴旺。
一不碰
不碰供品与福物
祭祀后的供品(如水果、糕点)需平均分配,不可争抢,寓意“福泽共享”。古人认为,供品承载着神佛的祝福,若因私心争抢,反而会折损福气。这一习俗也教导我们谦让与分享,在现代生活中,也提醒人们注重公平与和谐。

所以在这天的时候,尤其是祭祀之后,一些供品,不能去随意的拿,一定要根据当地的一个传统,或者是和他人一起分享才行。
二不做
不做争吵之事
这天忌讳与人发生口角,认为会冲撞“青苗神”,影响家庭和睦与运势。古人强调“慎言”,以虔诚之心迎接节日的肃穆。

春天本身也不能去争吵,这个时候比较注重养肝,而如果争吵的话,其实就是伤肝,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不做损地之事
传统中避免用锄头、镰刀等尖锐工具下田,让土地休养生息,寓意“不伤地脉”,祈愿作物自然生长。这一做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现代生态保护仍有启示意义。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人们对土地的一个重视程度,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想要收获,就要去付出,同时还要遵循时令。
三不忘
不忘祭祖祈福
这天的核心是祭祀与感恩,乡民会在家中或寺庙供奉香烛、花果,参与巡游,表达对大颠祖师的敬仰。这一传统其实也是提醒后人“饮水思源”,传承文化血脉。

不忘勤俭持家
大颠祖师曾以德行教化乡民,节日习俗中隐含对勤俭美德的推崇。如不浪费供品、不争抢资源,与现代倡导的节俭理念不谋而合。
不忘行善积德
祖师因救苦济世被尊崇,节日鼓励人们效仿其善行。如今可通过公益行动延续这一精神,如帮助邻里、关爱弱势群体。

笔者认为,这个传统节日,其实还是有很多现代指导意义的,比如通过祭祀活动,增强家族与社区的凝聚力,保留传统美德;“不伤地脉”的习俗启示我们尊重自然,践行可持续发展;不争不吵的禁忌,倡导家庭与社会的人际和谐。
这一节日不仅是信仰的延续,更蕴含了古人对生活的智慧。遵循“一不碰、二不做、三不忘”,既能祈福纳吉,也能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焕发新生,也真正带来福泽绵长家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