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高校圈迎来一则重磅消息,原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杜江峰正式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不再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
此次调整属于皆大欢喜,无论对浙大学子还是杜江峰院士本人,都是一件好事。

杜江峰教授作为量子物理领域的旗帜性人物,其履历堪称学界典范:
杜江峰在量子物理实验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自旋量子调控及动力学解耦方面,他结合了一系列高性能磁共振实验装备的成功开发,显著提升了磁共振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使之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这些成就为量子物理在精密测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据2024年11月4日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消息,该校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中,杜江峰与荣星等人针对固态单自旋量子体系,深入开展了量子系统中最大可提取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增强量子系统的相干性,可以有效提升量子态中的最大可提取功。这一研究成果已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在学术论著方面,截至2020年5月,杜江峰已在包括《科学》(3篇)、《自然》(2篇)、《自然》子刊(13篇)以及《物理评论快报》(34篇)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其SCI引用次数已超过5200次。

杜院士的调任是教育系统的重大利好,他的科研管理经验与国际化视野,将助力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深水区。
值得关注的是,杜江峰院士在浙大担任校长期间,其论文署名依然还是中国科大,在浙大学生和校友群体中曾引发过热议,不过也有专家认为那是正常现象。

杜江峰院士是一流科学家,手上的很多重大科研项目存在3-5年成果周期属正常现象,而且中科大微尺度实验室系杜院士深耕20年的科研基地,而且部分论文也标注了浙大。
此番调整是一个双赢局面,浙江大学有望迎来更专注本校发展的新校长,这种动态人才流动机制,正是高等教育生态优化的积极信号。随着新校长到来,百年浙大即将翻开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