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贵妇、县城婆罗门和公务员米线

文山聊武器 2024-09-28 04:57:38

许多出生于小镇的人都坚定地相信着一件事,那就是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小镇里“一成不变”的生活,那就要努力读书,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成绩优秀,他们就可以走出小镇、进入大城市的学校读书,此后,他们就可能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甚至是安家。

对于很多“小镇居民”来说,这是一条“改变命运”最快的道路,也确实,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比如,他们永远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资讯、最时髦的商品,这似乎成为了他们每年回家的“谈资”,也让他们成为了家乡亲戚、同学、朋友们的羡慕对象。

可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这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小镇贵妇、县城婆罗门等新词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小镇”似乎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糟糕,甚至很多“小镇居民”的生活远比那些大城市的“打工人”更好,但其中也有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的地方。

· 小镇贵妇,过得比很多人都好

当“小镇居民”终于走入大城市,甚至在大城市里有一个自己的家的时候,他们可能确实会对留在家乡的亲戚朋友有一种“优越感”的,但这种优越感或许更多只是“心理上”的,因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可能还不如“小镇贵妇”。

什么是“小镇贵妇”?这个词并不是什么新流行的词汇,多年之前,就有人用“小镇贵妇”来形容那些留在县里或者小镇里,实际生活水平还不错的人。

“小镇贵妇”要满足几个要求,包括有车有房、工作稳定、嫁得很近等,在小镇上,这大多数是指公务员等“体制内”的人群,因为对于大多数小镇居民来说,只有公务员这样的“铁饭碗”,才能叫做“工作稳定”。

“小镇贵妇”的对象多半也是体制内的人员,双方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结婚时,家里也会解决“车子、房子”的问题,没有贷款的压力,生了孩子家里长辈也可以帮忙照顾,她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很轻松”的。

虽然小镇上公务员收入和升职的速度与大城市无法相提并论,但如果没有什么“向上爬”的野心,小镇上消费也不高,公务员的收入足够维持她们的“贵妇生活”。实际上,她们的生活水平远高于那些在大城市里赚钱打拼的“同学们”。

一个“小镇贵妇”的日常就是下班后聚餐、打牌、做美容,休息日还可以约朋友一起去附近的市里逛街购物,而且,平时就算是看病、办事也可以通过“打招呼”来快速解决,这是小镇的“人情”给她们带来的便利。

就算她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说“大城市的人就是不一样”,但实际上,她们红润有光泽的皮肤,以及全身上下透出来的“松弛感”,已经是大城市的“精英”们花几万元做“医美”都做不出来的了。

让“小镇贵妇”去大城市生活?恐怕她们还不乐意呢。况且,小镇上只是消费的地方少,真要买一点“大城市里的东西”,还是可以买到的。

· 县城婆罗门,谁让谁羡慕

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现在网购和物流十分发达,大城市的人和小镇居民上的是同一个互联网,能买到的东西自然也是一样的——区别恐怕在于物流的快慢而已。

另外一方面,有需求就能做生意,小镇居民虽然买不到大城市里“山姆”“盒马”等超市的物品,但一个小镇里大多都会有老板专门开车去外地的超市里“代购”,想要什么,老板一次进货都能买回来。

比如,有一名在大城市打拼的“博主”就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自己家乡的小镇就没有“山姆”这样的大超市,负责代购的老板隔一两天就去附近省会的大超市里“采购”,什么热门买什么,不管是瑞士卷、烤鸡还是波士顿大龙虾,应有尽有。

回到小镇上,代购再把这些产品加价卖出去,供不应求。这名博主自嘲道,她在大城市里,很多东西还要等到打折或者跟人“凑单”的时候才买,但在小镇上,人家直接“加价买”,可见,小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比自己乃至很多大城市的人好多了。

这也就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词汇,那就是“县城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等级最高的一级,在印度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而县城婆罗门指的就是县城里掌握了当地人脉、资源的群体,他们的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其实都比大城市里多数人要好得多。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县城里的人脉、资源也是可以通过婚姻和家族进行“传承”的,这和种姓制度的世袭也非常一致。

这些人虽然是小镇居民,但他们其实已经站在了小镇生活的“食物链顶端”,虽然他们的生活没有大城市那样时髦精致、光鲜亮丽,但却十分优越。比如,有人就表示,自己第一次吃到每斤1200元的野生大黄鱼就是在自己生活在小镇上的同学家里,她表弟的家里“塞满了茅台和名贵香烟”,那些读书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同学们,现在穿的也是几千块一件的衣服、戴的也是几万块一个的镯子。

甚至有人自嘲称,自己是“都市首陀罗”,虽然自己月入3万,但还是被自己“穷笑了”,因为那些“天价”的包包、首饰、衣服,他们根本舍不得买。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县城婆罗门”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原来大城市的生活也没那么好,买房要贷款,月月都得拿出一大笔钱去还给银行,一不小心,还会被“裁员”,到时候,房贷都可能要问家里要。这么一来,“县城婆罗门”们看“城里人”的眼神也变了:原来你们过得也不怎么样啊?

这些强烈的对比,让大城市里的“中产阶级”感到心碎,但或许,我们都被小镇贵妇、县城婆罗门“迷了眼”,忘记了县城里的大多数普通人。

· “公务员米线”值得警惕

施耐庵曾经说“望族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这一点用来形容小镇,恐怕极为合适。我们现在看到的“小镇贵妇”“县城婆罗门”,其实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家族本来就有关系、有人脉,所以他们留在小镇上、进入了体制内之后,就过上了相当“幸福”的生活。

而大多数离开小镇去大城市打拼的人,在小镇上的生活原本就不如意,就算考取了家乡的公务员,恐怕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起色。我们要看到的是,202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县城里有80%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也就是说,大多数小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其实是很一般的,小镇贵妇、县城婆罗门,不过是被放大了的“富裕”。

而这就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小镇上看似有着高消费、富裕的人群,但这些高消费却是由公务员这样的群体支撑起来的,这是相当可怕的。

三农学者李昌平就曾专门谈过这个问题,他在对农村、县城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提出,我们要警惕县城的经济发展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

李昌平表示,国家强调发展县域经济,也确实很多县城里都有工业园区或是开发项目,但实际上,县级城市的工业园大多冷冷清清,热闹的只有“吃吃喝喝”,而这些热闹就是由公务员或者退休公务员支撑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公仆经济”。

有一个新兴词汇很能说明这一点,那就是“公务员米线”。什么是公务员米线?有网友解释称,在云南的一些县城里,米线有两种价格,一种是普通米线,虽然米线里的肉比较少,但是是老百姓能够吃饱的,价格也是老百姓可以接受的;另外一种米线上的肉则格外多,不仅是肉的数量,肉的品种也特别多,当然,这种米线的价格也是普通米线的2-3倍之多,只有“有钱人”才舍得消费。

那么有钱人是哪些人呢?大多数会去消费的其实就是公务员等体制内的人员,于是,这种米线就被戏称为“公务员米线”,流传到后来,干脆就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大家一听就知道“公务员米线”就是特别贵、肉特别多的米线了。

而除了“公仆经济”,县城几乎就是依靠教育、医疗和“罚款”产业来发展经济的,这显然大有问题。县城的经济发展应该找到自己的特色产业,而不能依靠公务员消费,况且,公务员原本就不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上等阶层”,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李昌平呼吁称,要发展好县域经济,要清理过去的旧制度、旧体制,给普通大众松绑减负,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问题,让县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0 阅读:15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