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到底是科技进步的垫脚石,还是潜伏在马路上的隐形炸弹?
说白了,这问题搁谁都得掂量掂量。
一边是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一边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这反差,简直比过山车还刺激。
先别急着站队,咱先来看个活生生的例子。
今年3月18号,深圳某高架上,一对新婚燕尔开着号称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结果一头撞上了施工护栏,直接爆燃!
新郎烧伤面积高达97%,生死未卜,新娘也受了伤。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揪心。
你品,你细品,这可是新婚啊!
人生才刚开始,就被智驾给“安排”了,这搁谁身上不难受?
更让人无语的是,事后车企的态度,一会儿说没数据,一会儿又说交给执法部门了,反正就是遮遮掩掩。
家属要个说法,要点赔偿,愣是被晾在那儿。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点眼熟?
还真不是个例!
时间倒回到2023年12月,江西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儿。
一辆蔚来汽车,同样是开启了领航辅助驾驶,结果没识别出前方静止车辆,直接追尾,造成了人员伤亡。
同样是智驾失效,同样是伤亡惨重,这难道只是巧合?
咱再来点数据,让你更清醒。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2月发布的报告,智能汽车消费维权问题那叫一个突出,尤其是“自动驾驶”相关的投诉,简直是井喷式增长。
消费者普遍反映,车企在事故发生后,数据提供不及时、不完整,甚至有人怀疑数据被篡改过。
你说,这数据要是真有问题,那还怎么评判责任?这不摆明了欺负老百姓吗?
3月18号那起事故,车企一开始也是说没数据,后来才勉强提供了一点,还是支离破碎的。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他们想干啥?
想撇清关系呗!
想把责任都推给驾驶员呗!
这事儿要是放在以前,可能就这么过去了。
但现在是啥时代?
是互联网时代!
是信息透明的时代!
想捂盖子?
没那么容易!
更何况,现在很多车企在宣传“自动驾驶”的时候,那个劲儿啊,恨不得把车吹成神。
什么“解放双手”、“轻松驾驶”,听着就让人心动。
但实际呢?
所谓的“自动驾驶”,其实只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而已。
说白了,就是个高级点的定速巡航,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但车企不说实话啊,他们就喜欢用模棱两可的词语来忽悠你,让你觉得这车能自己开,你就可以在车里葛优瘫了。
结果呢?
你真要信了,那就等着倒霉吧!
3月18号那对新婚夫妇,估计就是被“自动驾驶”给忽悠了,放松了警惕,才酿成了惨剧。
这事儿,车企是不是得负点责任?
当然得负!
但问题是,现在法律还不完善啊!
我国针对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法规,几乎是空白。
这就导致事故发生后,责任难以界定,受害者维权困难。
你说,这算不算法律的漏洞?算不算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3月18号那起事故,到现在责任还没个定论。
受害者家属想维权,难如登天。
更让人寒心的是,车企的态度。
一开始还象征性地给了一百万医疗费,但很快就停了。
理由是啥?
理由是责任未定!
这理由,简直是冷血到了极点!
人家都烧成那样了,命都快没了,你还在那儿扯责任?你的人性呢?你的良心呢?
97%烧伤,这治疗费用有多高昂,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
一百万,够干啥?
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更何况,受害者家属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打击,这双重压力,简直要把人压垮。
这时候,车企不应该伸出援手吗?
不应该积极承担医疗费用吗?
不应该与家属协商合理的赔偿方案吗?
结果呢?他们选择了冷漠,选择了推卸责任,选择了把受害者家属逼上绝路。
这样的车企,还有良心吗?
这一系列的智驾事故,已经让公众对智驾技术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智驾技术的安全性,对“自动驾驶”的宣传产生了质疑。
这难道不是车企咎由自取吗?
如果他们能把安全放在首位,如果他们能规范宣传用语,如果他们能积极承担责任,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发生。
但他们没有。他们只顾着追逐利益,只顾着吹嘘技术,却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抛诸脑后。
这样的车企,还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吗?
现在,我们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是继续盲目追求技术进步,还是回归理性,把安全放在首位?
是放任车企忽悠消费者,还是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考。
智驾技术,本身没有错。
但如果它被滥用,被过度宣传,被用来掩盖安全隐患,那就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凶器。
但愿未来的某一天,智驾技术真的能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更便捷。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能让悲剧重演。
希望那位烧伤面积高达97%的新郎,能够挺过难关。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我们对科技的信任,对人性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