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三国时期贾诩的"二虎竞食"计,让张绣与马超两虎相争,最终导致马超攻破长安城。可谁曾想到,在现代中国,还有一位学者提出的计谋比贾诩更为惊人!他就是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教授。
在1950年代,当所有人都在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欢呼雀跃时,黄万里教授却发出了惊人的警告。他说,这样修建大坝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何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会如此坚决地反对这项工程?

1935年的清华园里,一位年轻的教授正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授水利工程学。这位教授就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黄万里,当时年仅31岁的他已经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还在德国最大的水利试验所进行过实地研究。
世人不知,这位年轻的教授与水结下的缘分,要从他的家乡江苏省海门市说起。那里临近长江入海口,每到汛期,洪水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正是这样的童年记忆,让黄万里立志研究水利工程。
1928年,黄万里远赴德国求学。在柏林工业大学,他师从著名的水利学家施立克教授。当时德国正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黄万里亲眼目睹了德国人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治理莱茵河,这让他对现代水利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1931年,黄万里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莱茵河流域水文地理》在德国引起轰动,不仅获得了最高分,还被德国水利界誉为"开创性的研究"。
回国后,黄万里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38年,他主持了昆明湖泊研究所的工作。在这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河床演变学说",这一理论直指河流治理的核心问题。
1946年,黄万里受命主持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了他与黄河的不解之缘。在实地考察中,他发现黄河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水量,而在于泥沙。这一发现让他对后来的三门峡工程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1951年,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教授的黄万里,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参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工作。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位水利专家却成为了工程最坚决的反对者。
在一次重要的专家论证会上,黄万里提出了惊人之语:"修建三门峡大坝,就等于在黄河上系一条绳子,后果不堪设想!"这番话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许多同行认为黄万里太过偏激,但他坚持己见。他告诉大家:"我的观点不是靠想象得来的,而是基于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写下了长达10多万字的论文,详细分析了三门峡工程可能带来的问题。
1957年,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黄万里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修建三门峡大坝,不出十年,淤泥就会堆积到潼关,威胁西安的安全!"这番预言,在当时被很多人嗤之以鼻。

世人都说三门峡工程是当时的"国之大事",可谁能想到,这个伟大工程的背后竟藏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学术论战!
1954年,一场特殊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讨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与会者包括水利部、中科院的专家们。当苏联专家建议在三门峡建设一座高达150米的大坝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谁料,就在这片赞誉声中,突然有人站了起来。这个人正是黄万里教授。他拿出一份厚厚的报告,开始逐条分析三门峡工程的隐患。
"第一,大坝会造成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黄万里的声音掷地有声。

"第二,工程会影响上游农田灌溉!"他继续说道。
"第三,这将导致黄河中游地区的地下水位升高!"
整整16个问题,黄万里一条条列举出来。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这份报告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水利界引起巨大震动。支持工程的专家们很快做出回应,他们认为黄万里的担忧过于悲观。一时间,关于三门峡工程的争论在学术界此起彼伏。

1955年春,水利部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考察队沿着黄河,从三门峡一直到河口,走访了沿途的城镇和村庄。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当地农民也表达了对工程的担忧。
"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种地,深知黄河的脾气。"一位老农说道,"河里的泥沙多得很,修了大坝,这泥沙往哪儿去?"
这些朴素的担忧恰恰印证了黄万里的观点。他在给水利部的信中写道:"黄河泥沙年输送量高达16亿吨,这些泥沙将会在大坝前堆积,形成新的威胁。"
1956年夏天,又一次重要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支持工程的专家们提出了新的论据:"通过科学调度,完全可以解决泥沙问题。"他们还展示了详细的工程设计图,认为黄万里的担忧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
面对这些反驳,黄万里并没有退缩。他拿出了自己在德国研究莱茵河时积累的大量数据,指出即便是泥沙含量远低于黄河的莱茵河,也面临着严重的淤积问题。

1957年,工程论证进入最后阶段。在一次关键性的会议上,黄万里更是直言不讳:"如果建成这样的大坝,不出十年,整个三门峡地区都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然而,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工程最终还是获得了批准。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随着第一锹土的挖起,这场轰轰烈烈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历史即将证明,黄万里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预言成真谁能想到,一个老教授的预言竟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开始应验!
1962年,三门峡大坝刚刚建成不久,问题就接踵而至。当年秋天,水库开始蓄水,但令人意外的是,原本预计需要几个月才能达到的水位,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就达到了。这看似是个好消息,却暗藏着巨大的隐患。

1964年春天,上游的农民们发现了异常。往年开春就能种上的农田,这一年却迟迟不能下种。原来,由于水库蓄水,地下水位升高,农田变得过于潮湿。一位当地农民说:"地里全是水,种子一下去就烂了。"
到了1965年,更大的问题出现了。水库前的泥沙淤积速度远超预期,短短三年时间,就堆积了近10亿立方米的泥沙。黄万里当年预言的"十年之内泥沙将淤积到潼关",眼看就要变成现实。
1966年的汛期,一场特大洪水袭来。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水库的防洪能力大幅下降。潼关以上的河段水位猛涨,多个城镇面临被淹的危险。当地政府不得不紧急转移数万群众。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1967年,渔民们发现黄河鱼类数量锐减。原来,大坝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一位老渔民感叹道:"以前一网下去能打几百斤鱼,现在能打到十几斤就不错了。"

到了1968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水库蓄水改变了地质条件,库区周边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滑坡。一位地质专家调查后发现,仅在三门峡库区就记录到了超过100处滑坡点。
1969年,水库的灌溉功能也出现了严重问题。由于泥沙淤积,取水口经常被堵塞,下游的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一位水利站的工作人员回忆说:"那时候天天都要清理取水口的泥沙,根本忙不过来。"
最令人震惊的是,到了1970年,泥沙淤积已经严重到必须改变水库运行方式的地步。原本设计的"蓄水发电"不得不改为"水沙调节"运行方式。这意味着,水库必须在汛期放水冲沙,大大降低了发电效益。
1971年,一份内部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种种问题的出现,三门峡水库的实际效益还不到设计预期的一半。黄万里当年的另一个预言也应验了:"这样的工程投资,很难收回成本。"
在短短十年间,黄万里预言的问题一一显现。泥沙淤积、防洪能力下降、生态破坏、地质灾害、农业灌溉受阻,这些问题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一位参与过工程论证的老专家不得不承认:"当年要是能听听黄万里教授的意见就好了。"

面对三门峡工程的种种问题,国家决策层终于坐不住了。1972年,一场特别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必须对三门峡工程进行彻底改造。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改造方案的制定,竟然完全按照了黄万里教授当年的建议!
1973年春天,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首先是大坝泄洪孔的改造,原本的小泄洪孔被扩大了三倍。一位参与改造的工程师说:"这样改造后,泄洪能力提高了好几倍,可以及时排出淤积的泥沙。"
1974年,更大的改造开始了。工程队将大坝两侧的岩壁凿开,修建了新的泄洪隧洞。一位老工人回忆道:"那时候天天都能听到爆破的声音,整整干了大半年才完工。"

1975年,一个重要的决定出台了:水库运行方式彻底改变,改为"蓄清排浑"。这意味着,在汛期黄河水含沙量大的时候,水库就敞开泄洪,让泥沙都流过去;只在枯水期才蓄水发电。
1976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运行方式确实有效。当年水库的泥沙淤积量比改造前减少了60%。一位水文站的工作人员说:"以前几乎年年都要清淤,现在好多了。"
到了1977年,三门峡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开始恢复。由于定期泄洪,鱼类又重新出现在库区。一位渔民高兴地说:"现在又能看到花白鲢、青鱼了,这些鱼好几年都没见着了。"
1978年,工程部门又有了新的动作。他们在库区周边建立了滑坡监测网,安装了大量监测设备。一位地质专家说:"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可以提前预警,防止地质灾害。"

1979年,灌溉系统也进行了全面改造。工程队在取水口安装了自动清淤装置,解决了取水难的问题。周边的农民说:"现在浇地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担心没水用了。"
1980年,一份评估报告出炉,显示改造后的三门峡工程效益明显提升。发电量稳定了,防洪能力增强了,灌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然而,最让人感慨的是,这些改造措施几乎都是按照黄万里教授当年的建议来做的。1981年,一位参与改造的专家感叨道:"黄老的见解太超前了,他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解决方案。"
1982年,水利部派人重新整理了黄万里当年的建议书,发现里面提到的很多技术细节,都在后来的改造中得到了印证。这份建议书被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永久保存了下来。
当代启示
三门峡工程的教训引发了水利界的深刻反思。1983年,在一次全国水利工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重新审视了黄万里教授当年的观点,发现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经验。
"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1984年,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一位水利专家这样说道。从此,我国的大型水利工程都要经过更加严格的论证程序。
谁能想到,这个新规定在1985年就派上了用场。当年,另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计划出台时,决策层特意组织了多轮专家论证。一位参与论证的专家说:"我们把三门峡的教训都记在心里了。"
1986年,水利部门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档案室,专门收集整理各类水利工程的经验教训。三门峡工程的全套资料,包括黄万里教授当年的论文和建议,都被永久保存。

1987年,更让人意外的是,黄万里教授的治河理念开始影响到国际水利界。一位来访的外国专家看到三门峡的改造成果后说:"这些经验对我们来说太有价值了!"
到了1988年,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考量因素。在一次水利规划会议上,专家们特别强调:"任何工程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1989年,一项新的规定出台:所有大型水利工程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这项规定就是从三门峡的教训中吸取的经验。
1990年春天,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座上,一位老教授说:"黄万里教授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科学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1991年,水利部门制定了新的专家咨询制度。这个制度规定,即便只有一位专家持反对意见,也必须认真对待、详细论证。

1992年,在一次水利工程验收会上,一位专家感慨道:"如果当年能这样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也许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
1993年,一本记录三门峡工程始末的书出版了。书中详细记录了从工程论证、施工建设到后期改造的全过程,成为水利工程界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些经验教训影响深远。1994年,当另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开工前,决策层特意请来了十几位持不同意见的专家进行论证。一位参与者说:"这就是三门峡给我们的启示啊!"
从三门峡工程,我们看到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看到了专家意见的价值,更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远见卓识。1995年,在黄万里教授诞辰90周年纪念会上,一位老专家说:"黄先生的预见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干旱的时候储水,雨季的时候泄洪。[doge][doge][doge]贾诩看见了都得点赞。
标题与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明明是要赞颂一位学者,却偏偏看这个标题的好像这个学者是十恶不赦的人。
文不对题,作者是怎么想的?
我有个不太成熟的建议,咱家四川那片不像个盆吗我们可以把雅鲁藏布江引流到那,还能多一个巨大的淡水湖[doge]
评价某些事,不需要去考虑成本,主要看代价。筑大坝发了多少电?其它方面优劣对比如何?就是不建大坝,说不定这些劳动者也闲得无聊过了日子。那么电从哪来?大家都少用点电是可以的,少开几个厂子也未尝不可,少生产几辆车也是可以的……谁说得清是是非非?都想舒服点过,建坝被影响的人不能吃亏就行了。
听黄老的,前几个月广西就不会挨淹了
就是我想去日本但是不想出国,各位有什么办法吗[doge]
这标题起的,博人眼球
幸好耐着性子看完,一位治水专家被小编戴了顶黑帽子。[呲牙笑][呲牙笑]
黄老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别人要建成这么个东西,我就想给他炸了,所以我怕我弄好了,别人炸我的[doge]
修三峡还是黄老反对
老家和宜昌襄樊毗邻。不知道为什么,90年代家乡风调雨顺的,小河池塘常满,现在池塘做旱田,小河干彻底!稻田基本都改种玉米!
三峡是三峡,三门峡是三门峡,你踏马先搞清楚再来发文章可好?
文不对题
好好的文章扯什么贾诩,有毛线关系
东南亚那边的人喝了水都死了,得帮他们戒水。
三峡也是一个世界级的失败
这和贾诩有什么关系!驴唇不对马嘴!
这么多人都在讲雅鲁藏布江建大坝,对印度没影响,那为什么不建呢?印度为什么反对建呢?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先生大德 学生拜服!
三峡大坝是重力坝 说白了那就是一大块钢筋混凝土 又不是拱坝 没那么容易炸
标题不会写 就不要写 万恶的标题党
当年极力反对黄老意见的“专家”们后悔了。
黄老太爷当年给黄老取名时也是独具前瞻性啊,黄老果然是明见万里,洞烛先机![点赞][得瑟]
讲真,学过地理的都知道截断雅鲁藏布江对人家的水量可以来说影响基本不大
水电其实是很大的污染,改变影响生态及环境很严重
只要不伤共和,什么天和人和的无所谓,就是好计
[静静吃瓜]以前的专家是专家,现在抛头露面的砖家是砖家
尊重科学和科学人才,常怀敬畏感恩之心
标题党!无耻至极!
不是,评论区一帮什么又是南方又是东南亚的,黄河关南方什么事啊?[抠鼻]
这么好的文章,配了这么孬的标题,可惜了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标题是认真的吗
还绑定核弹,人家五几年反对,有啥问题,还没人敢炸,我们64年第一个原子弹才爆炸成功
问题出在当年的大环境,从中央到地方都迷信苏联专家。与红军时期的第五次反围剿类似,反对意见都被无视了
其实,上流的水为啥不搞点生物实验这些啊[捂脸哭]
这标题太恶毒了吧
都多少年了,还这里三峡不三峡的,公知媒体一个
有真本事敢说真话的真专家。
小编的语文是自学的,(不敢说是其他老师教的,怕侮辱了其他老师)明明是一个值得每一个国人尊重的水利科学家,标题却成了一个祸国殃民“专家”![呲牙笑][呲牙笑]
黄万里书呆子一个,他讲的危害是存在的。就好比研发出汽车,会撞死人,会造成大气污染等。按黄的意思,汽车这东西是不能造的。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必然会带来副作用,但不能否定这个新生事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轻副作用,而有些影响可以不用过多关注。黄是坚决反对建三峡工程的,而三峡工程建起来后,并没发生黄所说的一些事,说明黄讲的是危言怂听,如果不建三峡工程,武汉荆州等地很有可能发生大洪水已导致几百万人死亡。如果由于黄的反对不建三峡工程,黄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黄这种人没必要拿出来讲,黄作为水利专家只提反对,不想出解决方法,国家养这种所谓专家做什么用?
既然最终能避免不利因素,就证明修建水库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限于当时修建的技术和方式不成熟而已。作者想表达什么,大家想必已经明了,一一这麻痹就是一个1450!
政治也要尊重科学
黄河里面一网下去能打几百斤鱼?这是什么神网?
你要不要看看你的题目
不是听不进意见,而是怕自己没想到,自己不如他人[抠鼻]
雅鲁藏布江出了国内主要是降水补给,出了青藏高原就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就算拦断也还是会有水
[得瑟]我先入鬼子籍,然后去攻击三峡大坝。接下来就看祖国的了
黄万里于1927年毕业于无锡实业学校;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27])铁路桥梁工程专业,后任杭江铁路助理工程师[4];1934年赴美留学深造,先后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和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学成回归中国,后任职于四川水利局道滩委员会,历任工程师、测量队长、涪江航道工程处处长;1938年—1943年先后6次对长江进行考察,足迹遍布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江河两岸;1943年—1945年任长城工程公司经理[25];1947年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1949年―1950年任东北水利总局总顾问;1950年—1953年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1953年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1961年在北京密云参加劳动改造;1966年在河南三门峡参加劳动改造[3];2001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三门峡工程作为调沙治沙功能远比发电意义重大
好好回忆大禹治水之前,用你的聪明的小脑瓜,一步一步的去重建历史,
我记得黄老提议换个地方建,掐别人脖子。结果没被采纳.
我怎么闻到了贾诩的味了[捂脸哭]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给四川盆地灌满水搞一个世界最大的人工湖不好吗?
文不对题,0分[得瑟][得瑟][得瑟]
不愧是从倭寇鬼子国渡金回来的,学的比光速还快。
你这个标题,有点扯蛋,大奸和大师相比,你是咋想出来的
[得瑟]我想入日本国籍,然后去攻击一下三峡大坝。核捆绑的那种。
16亿又发力了
真正的专家不只是提建议,他们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黄万里还说不该修三峡,梁思成说不该拆北京城墙
三峡还不是照样建起来了
非常不错 好看又精彩
bb半天神马意思
地理常识,三峡是在长江,三门峡是在黄河,别混淆。
驴头不对马嘴,标题党!
科学指导决策
打死无良自媒体![敲打][敲打][敲打]
黄教授: 我调查过了 东南亚那一带的人不喝水
水放满吧,广东辣就好,别溢出来了。
随便搜搜,雅鲁藏布江对东南亚的水源影响微乎其微,截不截断对东南亚根本就无所谓。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点赞][点赞][点赞]
黄万里,1911年8月生人
标题党,拉黑
远交近攻,为别人考虑我们吃啥?丛林法则,都是以自己为主。
然而三峡和三门峡是俩工程[抠鼻]
他说的没错,问题谁敢冒着被同等报复的风险去炸?而且三峡大坝处于中国中部,现在我们的防卫系统导弹能飞过去吗?
连三峡三门峡都分不清的网友评论就不要截图了
关健三峡用了这么多年了也没出现这些问题啊
中国的专家之水和黄河之水差不多
三门峡是河南的吧?
说不敢的人都是什么心态?战争只有能不能,哪有敢不敢
然后就有了三峡[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我就想知道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得瑟][点赞]
可见滥竽充数的专家太多了
所以说 黄万里是要灭国? 我没看懂标题
三峡是建在黄河上的吗,扯淡都扯不准,还说个屁[得瑟]
你也没说到重点上啊 那一招怎么没说出来
瞎扯淡,也不知道谁编出来的,根本没有的事
三门峡大坝不是三峡大坝[狗头]
谁能想到这是一片AI创作的文章
治理黄河的本质就是治沙。黄河上盖大坝,不是为了发电。
这tm什么鬼标题,要是不看全文,这是把国士污蔑成国贼啊,辣鸡作者,拉黑
很多人对三峡大坝不了解 以为随便炸一下 下游就会被淹 就这么说吧 那一天三峡真被炸了 下游涨水也不会比98年大 而且炸一座三峡大坝其实没有多大关系的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标题是什么玩意
85年建设的大坝是不是葛洲坝?
题不对文啊,害我全部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