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侯艺林
通讯员丨刘辉
新
春
走基层
红土坡上,隔一段山路,就能看到锯成圆柱的杉木摆放成堆;家家户户的门前,靠墙垒起木块,用来围炉取暖;路两侧的村寨,木构建筑群展示着前人的智慧与岁月的肯定。
茅贡镇的木构工匠们正在工作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茅贡镇,有一座由废弃粮仓改造而成的学校——黎平锦华职业技术学校。春节前的一天,正午,难得的阳光穿过木梁,照亮了走廊和教室。
这座获得省级州级政策支持、投入资金288万元、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木构工匠品牌培训基地,自2023年开班以来,共培训13期,助推581人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持证上岗的“木构工匠”,工资从原来的每月6000元,提升至每月8000-10000元。
一位学员正在练习用传统手推木刨抛光
“你莫推到我手,从这边来!”一位老乡正俯身木材上,学习用手推木刨打磨木料。
走进展厅、环顾四周,摆满了侗族传统村寨特有的建筑模型,顶天立地的鼓楼、别致精巧的风雨桥、开阔庄重的戏台……
杨应刚正在展厅向学员们介绍木构模型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产传承人、高级技师杨应刚,今年61岁的他,穿着亮棕色传统服饰,底气十足地说道:“我已经带出来80多个掌墨师了!”在侗族建筑中,掌墨师相当于总设计师,能够独立设计、主持木构建筑建造。由于没有设计施工图纸,这些掌墨师们对于侗族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不远处就是杨应刚的家,跟随他经过挂着“高近侗寨”的风雨桥,穿过几户人家就来到了一座干栏式木楼,门口挂着“光荣之家”的金色牌子。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15岁去当兵,退役后跟着我大哥去建风雨桥,刚才你们路过的那座桥,就是我建的。虽然从事木工40多年了,但我儿子现在比我强,他是大学生,会用电脑、掌握数控技术。”杨应刚自豪地说,他的小孩在2024年8月参加了“贵州省首届乡土建筑传统技艺大赛”,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进入屋内,杨应刚的妻子正打开柴火炉盖子添木块。围坐后,阵阵暖流裹着膝盖,房顶上挂着的风干腊肉传来淡淡咸香、木板上贴着的百字家训格外醒目——知足常乐。
杨应刚家里挂着用毛笔写的“知足常乐”家训
杨应刚的大哥杨应琪,是民族建筑高级技师,并在第十一届全国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杨应刚说:“大哥走后,我一定要把他的技艺传承好,我一个人会不行,要大家都懂。这几年,我时常担心这门手艺没人学了。”
杨应刚日差教学的场景
黎平县人社局局长周明锋高兴地表示:“我们已经组织写好了《侗族木构技艺》这本书,并准备作为教材推广,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口授相传,使木构技艺遗失了。”
鞭炮与鸡鸣,偶尔打破午后村寨的寂静。细听在远处,悠扬的乐器声时隐时现。“这是有芦笙比赛了,过节的时候就能听到。”杨应刚开心地说。
学员们在实训场地练习
据悉,黎平锦华职业技术学校将与国旅集团合作打造“侗族传统木工研学基地”,推广侗族木工传统技艺。“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挖掘侗族木构本土人才,招纳即懂AI技术,又有木工技术基础的大学生,提高群众创收和就业议价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学校校长柳鏐表示。
视频剪辑丨侯艺林
图片丨贵州省黎平县融媒体中心 梅家斌
编辑丨邱 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