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最吸引人的就是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名将,下面列举三国时期十大名将:
第十名:张郃
张郃,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官至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军事生涯早期效力于袁绍,因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战败,他转而投靠曹操。张郃在曹操麾下表现出色,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如攻打乌桓、击败马超等。张郃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在与蜀国的战争中的表现。他多次与蜀汉丞相诸葛亮交手,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然而,在公元 231 年的木门道之战中,张郃被蜀军射死。
第九名:孙策
孙策(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他是汉末破虏将军孙坚的长子、孙权的长兄。孙策割据江东,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也是孙吴政权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父亲孙坚举兵讨伐董卓时,孙策携母亲迁居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并在此结识了周瑜。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孙策投奔舅舅吴景,不久又转投袁术,获准统率孙坚旧部,升任怀义校尉。袁术先后许诺孙策担任九江郡太守、庐江郡太守却两次食言,孙策因此失望。兴平二年(195年),孙策请求率部征讨刘繇,袁术表奏孙策为折冲校尉,代行殄寇将军职权。孙策率兵南渡长江,趁机脱离袁术控制,并与周瑜合兵,先后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占据江东五郡,自领会稽郡太守。孙策招贤纳士,重用张纮、张昭,以秦松、陈端等人充当谋士,快速发展壮大。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孙策致书与其决裂;曹操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孙策又率部攻占庐江郡,尽得江东六郡,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诸侯。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在出猎途中被仇人许贡的门客刺杀,重伤身亡,终年二十六岁。孙策死前,遗命其弟孙权继位。
第八名:邓艾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邓艾自幼丧父,家境贫苦,但他自小就有大志,喜欢研究军事。邓艾曾担任典农中郎将的部属,后因得到太尉司马懿的赏识,被聘为幕僚,并逐步晋升为尚书郎。此后,他历任征西将军郭淮的参军、南安郡太守、汝南郡太守、兖州刺史、振威将军等职。邓艾的主要功绩是灭亡了蜀国。公元263年,他率领魏军偷渡阴平,攻占江油,击败了蜀将诸葛瞻,迫使蜀国后主刘禅投降。邓艾因此功被封为太尉,食邑二万户。然而,邓艾的功绩引起了镇西将军钟会的嫉妒,钟会诬陷邓艾谋反。朝廷下诏书将邓艾父子逮捕,钟会则趁机进入成都,将邓艾父子押送回京。在途中,邓艾父子被杀害。
第七名:张辽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今山西朔州),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年少时担任郡吏,先后跟随并州刺史丁原、大将军何进、太师董卓、温侯吕布,吕布败亡后归属兖州牧曹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八百人突入东吴军阵,直至孙权帅旗下,东吴军队士气大跌。之后张辽又突袭撤走的东吴军队,几乎活捉孙权。此战后张辽威震江东,留下“张辽止啼”的典故。曹丕掌权后,先封张辽为都乡侯,后改为晋阳侯。黄初三年(222年)张辽挫败东吴将领吕范的进攻,同年病逝于江都县(今江苏丹徒),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刚侯,其子张虎嗣其爵。
第六名:张飞
张飞,字益德,是蜀汉名将。他以勇猛、豪爽、忠诚而著称。早年,张飞与刘备、关羽结拜为兄弟,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他在战场上表现勇猛,战功赫赫,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张飞的勇猛无畏令人畏惧。据《三国志》记载,他在长坂坡之战中,仅率二十余骑断后,立于当阳桥上,曹军竟无人敢逼近。他的怒吼吓退曹军,展现了他的威武气概。然而,张飞的性格也有一些缺陷。他生性鲁莽、暴躁,对部下较为严厉。这也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最终,他在熟睡时被部下杀害,结束了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第五名: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附近)人,出身江东世家大族,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国的开国元勋之一。陆逊幼年丧父,早年依附叔父陆康,青年时期在孙权幕府任职,担任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等职,有政绩,后迎娶孙策女儿。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任偏将军右部督,随吕蒙攻取荆州,因功进封娄侯。孙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抵御刘备,陆逊利用火攻战术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孙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被任命为平北大都督,在石亭之战中击败曹休。之后陆逊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处理政事。孙吴嘉禾五年(236年)与曹魏的襄阳之战中,陆逊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击败魏军并全身而退。孙吴赤乌七年(244年),陆逊接替顾雍担任丞相,后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中而被孙权冷落,次年陆逊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孙休即位后追赠陆逊的谥号为“昭侯”。
第四名: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出生于181 年,逝世于 234 年,是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早年的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叔父死后便在隆中隐居。此时的他才华初显,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后来,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在了解到诸葛亮的才能后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在与刘备初次会面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兴复汉室的战略。
出山后的诸葛亮全心全意地辅佐刘备,帮助其与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又助力刘备占领荆州、益州等地,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担任丞相一职,他勤勉治国,赏罚分明,使蜀汉政治清明。此外,他还率军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为了完成兴复汉室的使命,诸葛亮多次北伐,但终因积劳成疾,于公元 234 年在五丈原军中逝世。尽管北伐未能成功,但他的忠诚与执着为后世所称颂。
第三名: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容貌俊美,精通音律,有“江左风流美丈夫”之誉。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交好,21 岁起便随孙策平定江东,为东吴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继续辅佐其弟孙权。他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才能,还极具政治眼光。他建议孙权软禁刘备,以绝后患,但孙权未予采纳。后来,周瑜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的战略,可惜在出征途中病逝,年仅 36 岁。周瑜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智勇和谋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刻画为一个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才能的形象,但这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有所不同。实际上,周瑜是一位气量大度、有雄才大略的人,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
第二名: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他是蜀汉五虎将之首,以忠、义、勇、武著称。早年,关羽随刘备辗转各地,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刘备失势后归附曹操。在白马坡之战中,他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曹操上表封其为汉寿亭侯。刘备势力壮大后,关羽回归刘备旗下。他在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荆州地区的战役,为蜀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关羽一生战功卓著,如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然而,他后来在襄樊之战中失利,被孙权所杀。关羽死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
第一名: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为阿瞒,籍贯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是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奠基人。曹操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东汉熹平三年(174年),曹操早年以“举孝廉”的方式入仕,期间担任过地方官,期间参与镇压黄巾军,并因功升任济南相。此后曹操安定济南、据守兖州,改编青州军,实力渐增。汉献帝建安三年(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此后开始以天子名义征讨四方,先后升任丞相、魏王。对内,曹操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韩遂等势力;对外,曹操降服南乌桓、鲜卑等族,统一中国北方。为恢复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曹操减赋税、实行屯田制度,并整顿风俗,为曹魏立国打下基础。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葬于安阳高陵,即现在河南省安阳市(关于曹操墓目前具有争议性),享年66岁。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