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UFR150没有三眼设计,销量是不是还能猛点?如果不是价格定得比两本还高,会不会复现UHR150的辉煌?
价格可以再定,造型却没法改变。如果单纯因为外形而失去了和两本硬刚的机会,对豪爵来说或许不是失去一次机会那么简单。
在刚刚启动的国内150踏板市场,本田明显有备而来,针对的目标也非常清晰。本田意图通过精准打击,快速占领市场份额。目前150踏板市占率最高的是豪爵,因此,本田最大的对手非豪爵莫属。新大洲本田NS150GX和五羊本田NWG150精准打击的对象,一个是UFR150,另一个是UHR150。
拉满配置,针对UHR150已经绰绰有余,而低定价明显是冲着UFR150而来。不过豪爵手中还有一张好牌,就是积攒了多年的口碑,凭这一张牌,豪爵就能和两本硬刚,但可惜的是,UFR150的创新造型,却可能成为束缚,即使不是束缚,也拖延了豪爵正面迎击两本的速度。
对于发展了百多年的摩托车,前70年已经进行了无数次外形试错,目前市场所见的各类摩托车造型,都是沉淀后的经典,因此,在现阶段对外形进行创新,将承担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摩托车亲兄弟的汽车,也同样充斥着这些教训,印证了这一判断。
例如,庞蒂亚克Aztek (2001-2005年),融合了SUV和轿车的设计,车身比例不协调,双层进气格栅和突兀的轮拱设计遭到批评;克莱斯勒Airflow (1934-1937年),流线型车身过于前卫,不符合当时消费者的审美;Aurora (1957年),圆滚滚的车身和独特的设计难以被市场接受。
奇瑞QQ6 (2006年),外形设计像安了轮子的小船,缺乏美感,未能获得市场认可;吉利优利欧 (2002年),车头像奔驰,车尾像夏利,整体风格不统一,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这些都是外形创新带来的风险。
最近的例子是理想Mega,借鉴了动感十足的高铁车头,然而高铁车头与3、400米的长度保持协调,但而汽车车身只有5米左右的长度,如此造型的车头安到汽车上,很难协调起来。
相反的,比亚迪F3通过模仿丰田花冠成功,证明了不创新反而更有效,说明在市场成熟后的跟随阶段,没有创新就是最大的创新。
数据显示,对于汽车这类产品,消费者对经典设计的识别准确率高达87%,而接受全新设计形态需要平均3.2代产品迭代,约12-15年。作为类似产品的摩托车,相信也大致符合这一规律。
再以汽车为参照,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在汽车设计中尤为明显:方正造型对应安全感(SUV市场持续增长印证);流线型对应速度感(轿跑市场占比提升至28%);方正与流线的融合度每增加10%,溢价能力提升3.6%。
汽车外形成功创新概率呈现指数分布,颠覆性创新成功率<0.7%(Cybertruck等);渐进式创新成功率约12%;改良设计成功率可达68%。与此同时,每1%的设计分歧导致制造成本上升0.8%;用户认知失调使营销成本增加15-20%。例如QQ6因设计识别度问题导致单车利润减少1200元。
因此汽车外形设计迭代需要平衡策略,采用设计DNA的渐进式进化,保留70%经典元素+30%创新元素的策略市场接受度最高。依据用户认知的阶段性适应,新设计需要18-24个月的市场教育期,分阶段改款策略(如年度改款+中期改款)可降低风险。摩托车外形设计可参照以上规律。
摩托车和汽车工业基本上都发展了100多年,外形创新,那是前70年该干的事,后面的70年,其外形不过是周期性地重复,就像周期性流行的服装款式。
豪爵UFR150的中间大灯设计,应该是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但放在中间靠上的位置,显得比较突兀,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第三只眼。
虽然对外形的喜好纯属主观,即使最后证明这个外形的创新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消费者接受的这段时间中,豪爵也有可能错过迎击两本的最佳时机。
因此,建议厂家在做任何创新,特别是对外形创新时,都要做出模型,在保密前提下,请设计师和决策者之外的人,最好是消费者,实地近距离、远距离观察,再拍摄各个角度的照片分发给消费者进行评估,这样就可以避免大多数外形创新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