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近臣陈布雷子孙现状:两儿子官至要职,长孙却成为民族罪人

梦里轻吟声 2025-02-19 21:17:56

历史的巨浪中,每个人的命运就像一片片在河上漂泊的小船,有的随波逐流,有的奋力逆流。国共两党对立的年代,这样的家族故事特别能让人深思。国民党里的“第一笔杆子”陈布雷,他的家族就是其中一个戏剧性十足的故事。陈布雷的孩子们没有一个继承他政治立场,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有的加入了革命,有的则远走他乡,而最让人感慨的是,他的长孙陈师孟最终背离了家族的传统,走上了被许多人视为“民族罪人”的道路。这段家族历史,充满了爱国和背叛、忠诚和决裂的复杂情感,映射出那个动荡时代的家国情怀和矛盾冲突,让人感慨万千。

1941年,陈布雷的小女儿陈琏写来一封信,打破了家里的宁静:“这条路会很不容易,但我为了祖国的自由,别的都不重要……我去的路途遥远,你们不用为我担心……”信中那股坚定的语气,让陈布雷心里非常不安。

陈布雷在皖南事变后的混乱中,特别担心女儿的安全。看到信里提到的“时代决定”、“道路艰辛”和“祖国自由”这些词,就像细针一样刺痛了他的心,也让他心中隐隐觉得,女儿可能被牵涉到了延安那边。陈布雷和陈琏间的关系向来不太亲近。当年陈琏出生时,陈布雷的母亲杨品仙难产离世,陈布雷悲痛到几乎失控,差点犯下大错。

陈琏在外婆家过了童年,直到13岁才跟爸爸团聚,两人话也不多。在学校,陈琏被进步思想吸引,热心参与抗日救亡活动,还悄悄地加入了共产党。尽管陈琏和父亲关系有点疏远,但她对父亲的品格还是心存敬意。陈布雷在国民党里因廉洁自律而著称,蒋介石甚至把他誉为“完人”。

他只希望孩子们别沾上政治这摊浑水,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曾身陷其中,陈布雷就不想孩子们再走同样的路。陈琏和陈布雷曾有一次深入交流,陈琏提出年轻人应投身国家建设,而陈布雷坚信国民党是救国的“正统”,但陈琏质疑腐败的政府怎能救国,双方意见不合,谈话不愉快结束,这之后陈布雷对女儿的政治观点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陈布雷因为女儿的“消失”非常担心,于是找周恩来帮忙。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帮助下,陈琏被找回并回到了父亲身边,还尝试说服父亲。建国后,陈琏在上海担任了要职,最终在1967年离世。陈布雷在国民党里头是个“超然分子”,受儒家思想挺深,一直保留着那种文人气质。他本来不想搞政治,一心想靠说话来为国家出力。

但是,看到国民党内部那么腐败,还有蒋介石那不停打击共产党的做法,他彻底心灰意冷了。后来,他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就像一根被拉得紧紧的线,在绝望中突然断了。陈布雷的儿子陈砾选择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路,而他姐陈琏则是他投身革命的启蒙者。

陈砾从小就很聪明,16岁就因为辩论厉害而出名。1946年,他进了北大的哲学系,还积极投身学生活动,反对美国军队的暴行和当时政府的打压。陈砾在罢课抗议面前犯了难,一边怕考试受影响,一边又听了陈琏的话——人权保障都没了,考试还有什么用?这番话让他瞬间明白了,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议的行列。

陈琏后来被抓了,多亏陈布雷帮忙才放出来。这事儿让陈砾对国民党彻底心寒,革命的热情在他心里像火一样烧得更旺了。陈砾的人生因此发生了改变,当他接到母亲的电报,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面临着一个难题——是回家办丧事还是去解放区?最后,他决定加入革命队伍。

天津解放后,陈砾在《天津日报》里头干得风生水起,新闻才华横溢,成了圈里的尖子。他还去过朝鲜前线,写了不少精彩的报道,还得了个三等功。后来,他干了不少关键岗位,把一生都献给了新闻工作。陈布雷结过两次婚,一共生了九个孩子,其中陈琏和陈砾除外,其他孩子各自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挺有出息的。

陈家的四个儿子分别成了农学、医学、测绘和铁路工程专家,他们都听爸的话,不沾政治,各自在专业领域为国家出力。陈过的女儿陈重华也继承了家族传统,后来还当上了杭州市副市长呢。不过,陈布雷的孙子陈师孟却选择了与家族传统不一样的路。他生在美国,后来一岁那年搬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

他认同自己是台湾人,极力否定自己的家族出身,甚至比一些本省的“台独”分子还要激进。他坚决反对“一国两制”,认为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作为陈水扁的铁杆支持者,陈师孟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家族的“异类”,也被视为“民族罪人”。陈布雷对国民党忠心耿耿,同时他也有着一颗爱国的心。陈师孟的背叛行为,对家族来说简直是巨大的打击。要是陈布雷在世的话,看到孙子这样,估计会非常伤心。

陈布雷家族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射了一个时代的不同选择和复杂情况。陈布雷那份爱国的热忱和陈师孟那种“台独”的态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也让人们对家族的传承和面对时代的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的故事未来还会在历史里流传,提醒着后来的我们。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