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从潍坊走出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先辈们!(第三篇

于禁说过去 2024-04-01 21:02:49

傅书堂(1905年1月5日-1961年9月29日),出生于高密县城北关曹家楼。青年时期在胶济铁路管理局四方机厂工作,是高密第一个共产党员,高密党组织的创建者,青岛和胶济铁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曾担任青岛四方机厂工会执行委员、胶济铁路总工会副委员长、中共四方机厂支部书记、中共四方支部干事、团青岛地执委执行委员、中共青岛地执委委员,高密第一个党支部——城市支部书记,高密首届县级党组织——中共高密地执委书记,还担任过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农民部长、工人部长,并代理过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牟鸿礼(1905年-1931年),字修五,潍县(今寒亭区)牟家院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中共潍县第一届县委成立,他当选为县委委员,分管潍北建党工作。1927年,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病重,他协助马宣元主持县委工作。1929年春,省委调他到青岛工作,后接任市委书记。11月,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1930年,陪同省临委书记任国桢到潍县改组了县委,回青岛后又领导了“赤色五月”的斗争。月底,他到上海汇报工作,中央调任他为河南省郑州市委书记,1931年1月18日又调任开封市委书记。由于形势恶化,3月26日被捕。酷刑下,他坚贞不屈。4月下旬,他组织狱中暴动失败,遭杀害。

刘先志(1906年4月11日-1990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力学家、工程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组织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原山东工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并兼任山东机械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山东省副省长和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力学学报》常务编辑、《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国家力学教材编委会编委、山东省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陆升勋(1907年-1942年12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卜庄乡大陆村。1926年考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回本村任教。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他带领30余名青年,参加了昌邑县瓦城抗日武装起义,并任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特务中队队长,是年4月任鲁东游击队指挥部特务大队队长。该部编入山东纵队后,他任特务团团长。1940年调任沂鲁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等职。1941年10月进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毕业后任沂蒙专署专员。1942年10月,奉命调胶东军区拟任副司令员, 12月8日在赴任途中,行至莱阳县孙家夼遭日伪军包围,突围中壮烈牺牲。

朱树屏(1907年4月1日-1976年7月2日),号叔平,字锦亭,山东昌邑人。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教育家,世界浮游植物实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中国海洋生态学、水产学及湖沼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曾任云南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教授兼水产系首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员,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水产组副组长、海洋组成员。首届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田仲济(1907年-2002年),山东潍县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教授。著名教育家,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理论评论家,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193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政治经济系。曾任重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讲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师范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至四届副会长,山东省文联第四届副主席。著有《新型文艺教程》《中国抗战文艺史》《文学评论集》等。

张智忠(1908年-1941年),昌邑市卜庄镇集东村人。中共昌邑县委第一任书记,昌邑早期党组织的创立者和抗日武装的主要领导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开设“文化书店”和创办“新文字训练班”为掩护,秘密发展党组织。1938年2月,他与季方华(又名鹿省三)等领导瓦城抗日武装起义,会同潍北起义部队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支队。1938年12月,任中共胶北特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39年7月,不幸被捕。1941年2月,经党组织营救脱险后,转移到胶东,先后任中共西海地委各救会民训、文协主任。11月,因叛徒告密,在招远县梧桐夼村再次被捕,后英勇就义。

吴素萱(1908年6月4日-1979年4月16日),曾用名吴淑萱,出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著名女植物学家。从50年代开始,她发现并系统地研究了植物细胞核穿壁运动和核更新现象,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禾谷类作物远缘杂交的受精过程及其杂交后代的细胞学分析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并对水稻受精过程及一些葱属植物细胞内的结晶体进行了精细的研究。70年代,她作为倡导者之一,开辟和亲自参加了我国花药培养和细胞杂交的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我国植物细胞生物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兴芳(1910年-1949年10月15日),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于河镇流饭桥村人。1938年参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参加过临胸、潍县、济南、淮海、渡江等多次战役。他工作积极,英勇善战,立过多次战功。负伤12次,是二等甲级残废。他所在的团荣获“解放济南先进团”称号。1949年10月16日解放厦门时,该团为先遣部队,他在战斗中不幸光荣牺性,时年38岁。

孙渠(1911年6月25日-1975年9月11日),字惠农,山东潍县人。耕作学家,中国耕作学科主要奠基人。他汲取国外土壤肥力和耕作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率先提出用地养地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改革的核心,并以此为指导开设耕作学课程,创建耕作学教研组,主持编写第一部耕作学教科书,为我国耕作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50年—197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并先后任副教务长、俄文翻译室主任、耕作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耕作研究室兼职主任。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潍坊近代名人,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0 阅读:1

于禁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