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已知最早的汉代和田子料玉辟邪、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五宝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宝”、镌刻乾隆皇帝御题诗的采玉图山子、反映清朝与域外地区交往的痕都斯坦玉器……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在2025年故宫博物院开年首个特展“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中展出。展览以和田玉文化为切入点,生动勾勒出中华文明以玉为媒交融互鉴的辉煌历程。
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承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中国名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玉料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进行玉料开采。清乾隆年间,贡玉制度的实施将和田玉的制作和使用推向历史高峰。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策展人黄英介绍:“此次展览的名称‘玉出昆冈’出自蒙学经典《千字文》。巍巍昆仑山冈,白雪连绵、河流奔涌,是和田玉的生命之源。”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5个单元,立体展现传承久远、灿烂辉煌的和田玉文化。
“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展厅 故宫博物院供图
在展览的第一单元,一件用汉代白玉雕琢的辟邪尤为引人注目。据专家介绍,辟邪是一种源自古代传说的神兽,它被认为具有驱散邪恶、净化环境的力量。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古称“于阗”“和阗”等,意为“产玉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玉料产地。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和青玉采玉图插屏上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当时开采和田玉料的场景。白玉采玉图山子顶部和背部巧妙保留子玉皮壳,正面以精湛技术雕琢采玉情景:两名男子头戴毡帽、脚穿高靴、腰间扎绳,正弯腰躬身,双手用力搬动玉石。背面阴刻楷书乾隆御题诗《于阗采玉》。青玉采玉图插屏正面同样以浮雕的形式呈现了采玉场景:8名采玉人沿石阶行走,1人策杖在前,其后6人或抱或抬或推车或肩挑玉石,另有1人走近高处城楼,似在叩关。插屏背面镌刻着乾隆御题诗《和阗玉》。
“清代宫廷玉器注重风雅和意趣,尤以文房清供与仿古制作为最,多以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琢制而成。乾隆皇帝大量制作仿古玉器,既是对文人尚古、慕古思想的认同,也是其追求古朴风雅之美和‘进德’‘精艺’‘与古人相见’境界的体现。”黄英介绍。
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这一展品,堪称当时风雅与意趣的典范。玉杯仿宋代白玉礼乐图杯而制,以女子形象为耳。女子头部插梳,双手扶杯沿,坐于自杯底沿杯壁上升的云朵之上,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清 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
“玉之巧”单元展出的清宫赏玩用玉均为供品鉴、摩挲与娱乐的玉器珍品。这些展品反映出乾隆皇帝在政务之余,常与玉为伴,对玉石有着深厚的喜爱之情。其中一件白玉巧雕螳螂蝠桃尤为引人注目:其上半部分雕琢了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下半部分则巧妙利用玉料自身的翠绿色,雕琢出桃叶与枝梗,并在桃枝上圆雕一只螳螂,生动逼真。黄英说:“清宫旧藏和田玉中,这种白玉中带有鲜艳绿色的玉料极为罕见。”
清 白玉巧雕螳螂蝠桃
展厅内,另一件引人驻足的展品是由整块新疆和田白玉剖琢而成的白玉月令组佩。其精美的花型设计令人赞叹不已。仔细观察,每片月令佩均为花瓣形,花蕊中心采用六环式活心设计,可自由转动。圆形花蕊一面雕刻有水仙、海棠、万年青、灵芝等图案,另一面则镌刻阳文篆书十二音律,分别对应十二个花瓣形月令花佩。展品的精巧设计不仅展现了玉器的工艺之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类似这样造型精美的玉器,在“玉之巧”这一单元,还有玉围棋、玉双陆棋等,在展现清代宫廷玉器高超工艺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此次展览展出的玉器珍品承载着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将此次展览作为今年的首展,更有深意。正如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在展览开幕仪式上的致辞所言: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此次展览以玉为媒,通过陈列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文物,为观众带来一场玉文化盛宴,同时也是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