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嫦娥六号顺利返回地球,不仅圆满完成任务,带回了月球背面的土壤,还在返回途中给全球观众秀了一把太空“打水漂”的绝活,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国媒体纷纷报道议论。
最开始,大部分媒体的关注点都在中国首次带回来的月球背面土壤样本,随着报道的深入,一部分媒体惊讶的发现,中国航天背后的研发团队似乎年轻的有些过分,包括负责人在内的绝大部分主要成员居然都是30岁出头的年轻人,对比其他国家的航天团队,顿时对中国航天乃至各行业科研实力有了新的认识。
据悉,负责这次嫦娥探月任务的航天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已经在太空中运行多年的天宫实验室,其团队平均年龄也不过32岁;在这些年轻的科研团队中,还有更突出的24岁的嫦娥五号指挥官周承钰、26岁的长征五号总指挥徐文晓等等。
如此年轻的科研团队,自然也是震惊了一大票从来没有关注过中国航天发展的外国媒体,毕竟在西方国家,能够在航天领域承担重要责任的,普遍都是60岁左右的中老年选手。比如最近因飞船故障而被迫滞留在太空的两位美国宇航员,分别就是61岁的“老爷爷”和58岁的“老奶奶”。
再看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领导和专家们,基本保持在退休年龄线上,还有一部分已经退休但是又“返聘”的“老专家”。隔壁的日本同样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在去年经过航天员选拔之后,日本最新航天团队的年龄定位在了52岁,虽然这个年龄依然能够称得上年富力强,但与我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除了航天领域之外,其他领域尤其是工业科技领域,我国年轻且庞大的后备人才库同样也令西方各国担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就在电视访谈中表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如果美国完全切断中国的芯片供应,那中国会在最多不超过十年的时间内,制造出优秀的,不同的,甚至比美国更好的芯片出来。
马斯克也曾在多个不同的场合表示,中国每年毕业数百万工程师,这些工程师聪明又勤奋,这才是中国在无人机以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全无忧患,由于出生人口的大幅度下降,未来我们也很有可能遭遇西方国家目前面临的困境,不过在此之前,我们仍有二十年左右的发展窗口,就看未来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