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后,为何邻近地市事业人员身份也会差距很大

资深职场秘书 2025-04-21 11:04:34

事业单位改革,会对人员机构和职能做出规范调整,但是,各地改革的程度和力度是不同的,即便是紧紧相邻的两个地市,事业单位人员身份也会差距很大。

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背后有诸多原因,尤其是下面4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历史遗留问题不同

早些年各地事业单位招人时标准就五花八门,有的地方管理岗多,有的技术岗扎堆,还有的工勤岗占了大半。而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轮改革,不同地方改革力度不一,多年下来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自然出现很大差异。

比如同样都是执法单位,有的市十年前就搭上了“参公”的早班车,隔壁市动作慢半拍,现在政策收紧了,想上车都没票了。

第二,改革的推进程度不同

有的地方领导魄力大,前几轮改革时就带着单位抢到了好位置。比如2018年那次改革,动作快的市把有行政职能的单位整建制转了参公,人员直接换身份吃上了“财政饭”。可那些犹豫不决的市,会一次次错过参公和转公务员的窗口,那些拖到2024年这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更是几乎没有可能参公了,现在国家明确参公口子只留给行政执法等特定单位,其他单位眼巴巴看着也没机会了。

第三,财政实力有差距

事业单位的改革,不管是改为参公、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还是将来有可能推进的事业编职级并行,事业人员待遇的提升都需要财政加大支持,说白了事业单位改革说到底是个烧钱的活儿——转参公要给车补、涨工资,搞职级并行得准备晋升资金,就连裁撤机构都得给分流人员发补偿金。。政府财政有实力的地市,肯定改革步子就大,财政紧张的地方,哪怕有改革机会,也会因为缺乏财政支持,而不敢放开手脚。 同样是提升事业编待遇,有的市能马上落实,有的市只能打白条,时间一长两边差距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第四,不同地市的实际情况不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经济强的市更在乎营商环境,会把资源倾斜给市场监管这类单位;偏远地区首要任务是稳住基层队伍,宁可少改也要保民生岗位。还有些地方领导爱搞创新试验,比如打破身份搞同工同酬,隔壁市可能觉得太冒险继续吃大锅饭。这就好比做菜,同样的食材,川厨子猛放辣椒,粤厨子追求清淡,最后端上桌的菜自然不是一个味儿。

这种差距带来的后果也挺现实:好单位、好待遇的地方大家都抢着去,穷地方的年轻人待不住;财政紧张的市可能玩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大量招临时工顶岗,反而让正式编和合同工的矛盾更突出。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差距短期内还真难消除,毕竟各地家底、魄力、钱袋子摆在那儿。现在能指望的,就是国家多给穷市拨点钱,或者让富市带带穷兄弟,但具体咋操作,还得看后续的招数了。

0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