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张天师花钱说

采春谈文化 2024-08-15 02:51:35

张天师,讳陵,字辅汉,世人亦称其为张道陵,乃东汉末年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之地)之杰出人物,道教初创时期的关键先贤,被后世尊崇为道教奠基者之一,其影响跨越时空,对道教的发展轨迹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张天师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经历与道教的兴起紧密相连。张陵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五经》,对阴阳五行、符箓方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他后来创立道教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精神上的慰藉和秩序的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陵开始了他的宗教活动,以符水治病、驱鬼避邪的方式,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与拥戴。

大约在公元156年,张陵在蜀地(今四川)鹤鸣山(一说为青城山)创立了五斗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派别之一。他宣称自己得到了太上老君的授命,传授了“正一盟威之道”,即后来所说的天师道。张陵制定了严格的教规,要求信徒必须缴纳五斗米作为入教的费用,故得名“五斗米道”。此外,他还设立“鬼卒”、“祭酒”等职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宗教组织体系。“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创立,后世尊称他为“天师”或“祖师”。

张陵主张“以道治国”,认为通过修行和道德规范,可以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实现天下太平。他倡导的教义融合了儒家伦理、黄老思想以及民间信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宗教体系。张陵还亲自编撰了《老子想尔注》,对《道德经》进行了注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的教义。

张陵去世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承袭了他的教位,继续在汉中地区传播道教,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史称“汉中王国”。张鲁时期,五斗米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教义和组织结构也更加完善。直到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独立状态才告一段落。

张陵及其子孙的活动,不仅推动了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在此基础上,逐渐分化为多个流派,如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陵本人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张天师”,其家族成员则被封为“天师”,世代相传,成为道教界的重要领袖。

张天师的故事,不仅是道教起源与发展的生动写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在艰难环境中寻求精神慰藉与社会秩序重建的努力。他的一生,体现了道教“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的核心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张天师及其创立的道教,仍然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信徒与学者的探寻与研究。

今天老万与诸位泉友分享这枚花钱为宋代厌胜钱,这个品种元代应该也有仿铸,但工艺略逊,版模精度不够,直径略小,有些甚至不到70毫米。宋代的厌胜钱通常由铜、铁或银等金属融合(合金)铸造,色泽青灰。钱币尺寸较流通货币更大,此枚天师钱直径达到75毫米,可谓气势恢宏。正面穿孔上方神位牌上写有“张天师”字样,表明主尊身份,穿口右侧是束发盘髻、身穿宽大道袍的张天师像,左上角则是天师施法驱动的符神手持利剑斩鬼杀妖,下方则是几个落荒而逃的小鬼,整幅画面描绘的是张天师施法捉鬼的场景,画面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另一面则铸十二生肖动物图案及十二地支,中间有回形纹间隔装饰,更显其华丽庄严,这是厌胜钱经常会搭配的民俗元素图案,意为保佑十二生肖和十二个时辰出生的所有人都不被妖魔鬼怪侵扰。

在宋代,此类厌胜钱主要用于驱鬼、避邪、祈福、镇宅,悬挂在家中或是随身佩戴厌胜钱作为护身符,或者将其收藏,又或是当做礼品馈赠亲友,认为它们能带来好运和福祉。据老万查阅资料,这类厌胜钱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虽然泉友们都不愿面对,为尊重史实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那便是陪葬品,这类厌胜钱在宋代的丧葬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于保护死者灵魂免受邪灵恶鬼侵扰。还有一种用途便是在特定的节日和庆典中,厌胜钱可能会被使用,如端午节悬挂艾草和厌胜钱以驱除邪气。在道教仪式中,厌胜钱可能被用作仪式用品,增加仪式的效力。另外,道士作法驱鬼时使用的法器也会用到厌胜钱,厌胜钱上的符咒和图像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驱除邪恶、保护平安,这体现了道教中符箓派的信仰,即通过符咒施展法术。

张天师是道教创始人之一,是道教的重要人物,厌胜钱上的张天师形象代表了道教的信仰和对天师的崇拜,所以老万推测此厌胜钱亦有可能是道家弟子随身佩戴之物。

此枚天师厌胜钱作为宋代道教民俗文化遗珍,承载了当时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证据。由于其独特性和稀有性,宋代张天师厌胜钱不仅是古代中国民俗钱币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深入探究宋代社会、宗教和民俗文化的窗口,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宋代厌胜钱韵长,天师威名永流芳。

铜光闪烁藏玄妙,符箓威严镇四方。

道教信仰深如海,民俗文化灿若阳。

历史遗珍传后世,祈愿人间永吉祥。

——原创:霸泉老万

1 阅读:22

采春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