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取代茅台成了基金的心头好?答案并没这么简单!
目前,2024年公募基金的年报均已披露完毕,据天天基金网统计,在年报重仓股持股总市值TOP20中,宁德时代反超贵州茅台成为公募基金第一大重仓股,共2044只基金重仓持有,持股总市值1708.36亿元。其次,贵州茅台、腾讯控股分别以持股总市值1399.37亿元、828.94亿元位列二、三位。
和上年做个对比。2023年,共有2081只基金持仓贵州茅台,茅台稳坐基金持仓市值第一位,持仓市值超1450亿元。宁德时代、五粮液分别位列第二、第三,持仓总市值为901.6亿元、570.8亿元。
公募基金第一大重仓股从茅台变成宁德时代,这一变化看似颠覆了白酒龙头常年霸榜的惯性,但细究数据却发现,茅台虽“让位”却未“失势”——股票型基金对其持仓金额逆势增长,背后是ETF指数基金规模狂飙引发的资金重构逻辑。从持仓结构看,白酒板块正经历从“主动减配”到“被动托底”的分化,高端酒企估值压力与区域龙头韧性并存,折射出机构资金对消费赛道的再平衡思考。
股票型基金要求股票仓位不低于80%,其重仓股统计常用于分析高风险偏好资金的布局方向。从这个角度出发,百酒研究局对4000多只股票型基金的第一重仓股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
2023年,有424只基金的第一重仓股是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位居第二,是268只基金的第一重仓股;
2024年,有349只基金的第一重仓股是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位居第二,是344只基金的第一重仓股。
可以看出,把茅台当第一重仓股的基金确实变少了!不过,金额却不减反增。
数据统计发现,2023年,股票型基金第一重仓持有茅台的市值合计687亿元,而宁德时代仅351亿元;到了2024年,股票型基金第一重仓持有茅台的市值合计1148亿元,宁德时代也达到651亿元,二者都在增长,差距还是非常明显。

那为什么把茅台当第一重仓股的基金数量变少了,反而持仓的市值在增加?
这就不得不提2024年爆火的ETF基金,截至2024年年底,ETF产品总数达到1046只,较2023年底增加149只,而在规模方面,2024年年底存量ETF的总规模达到3.7万亿元,较2023年年底增长了1.7万亿元。ETF总规模近乎翻倍的增长,让股票型基金持有的茅台市值大幅增加。例如,上证50ETF(510050)持有茅台的市值从2023年末时的133.05亿元增长到去年末的179.80亿元,该基金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仅茅台一只股票就占11.87%;沪深300ETF(510300)持有的茅台从79.59亿元增长到165.55亿元,该基金总规模近3600亿元;沪深300ETF易方达(510310)持有的茅台从29.96亿元增长到114.09亿元,该基金总规模近2500亿元。
招商中证白酒指数C[012414.OF]重仓股票

ETF指数基金属于被动跟踪,所以白酒作为权重板块还是有配置需求。据悉,2024年底指数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增强指数型)对白酒的持仓市值首次超过了主动型基金。
一位券商研究员分析表示,预计未来随着指数型基金总体规模继续扩大,白酒作为权重板块(市值在SW二级行业分类中排名前三)仍将获得资金配置支撑。主动型基金对白酒板块仍然是减配趋势,2024年底白酒持仓市值占比4.11%,较历史最高配置比例即2020年底时的10.12%已下降半数以上,现已回归至接近“标配”状态,我们判断继续下行空间有限。
前述分析师还表示,从2023-2024年一年时间的持股数量变化来看,主动型基金对白酒个股的减持力度较大,其中水井坊、舍得酒业、酒鬼酒、珍酒李渡、金种子酒的持股数量下降70%到80%,表明次高端和酱酒企业在2024年不被看好;贵州茅台因产品价格的下跌,主动型基金持股数量下降了45%;泸州老窖由于年初至年底业绩增速预期变化较大,持股数量下降47%;五粮液、山西汾酒、古井贡酒持股数量跌幅适中;老白干酒则较为稳定,持股数量仅-4%。整体从2024年主动型基金的配置变化上来看,高端酒企持仓风险有所释放,资金对于区域龙头酒企的配置降幅相对适中,泛全国次高端酒企经大幅减持后持仓数已寥寥。
2024年初至今白酒股票涨跌幅
证券名称
区间涨跌幅(%)
贵州茅台
-6.06
五粮液
-0.40
山西汾酒
0.00
泸州老窖
-23.36
洋河股份
-28.70
古井贡酒
-24.11
今世缘
6.66
迎驾贡酒
-21.88
水井坊
-18.11
舍得酒业
-37.66
口子窖
-19.04
老白干酒
-18.91
酒鬼酒
-37.56
顺鑫农业
-21.65
金徽酒
-17.05
金种子酒
-43.84
伊力特
-30.15
岩石股份
-52.70
天佑德酒
-32.85
皇台酒业
-26.03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截至4月17日)
未来,白酒板块或进入“被动资金托底,主动资金观望”的弱平衡状态。正如分析师所言:“白酒的‘躺赢时代’已终结,但龙头企业的确定性仍是资金‘防御性配置’的选项之一。”在这场估值重构中,唯有真正穿越周期的企业,才能等来下一个春天。